(资料图)
新冠疫情持续高位运行,很多人不免担心,感染新冠之后,即使痊愈,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实际上,关于“新冠后遗症”这个话题,网上也一直存在很多的流言。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全面梳理一下“新冠后遗症”这个话题。01什么是“新冠后遗症”?“新冠后遗症”,又叫做“新冠病毒病长期症状”(Long COVID-19),或者 “新冠病毒病长期影响”(Post COVID-19 Condition),俗称“长新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后遗症”跟很多普通民众理解的“后遗症”——不可逆、造成巨大身心创伤——其实很不一样。但为了大家理解方便,后文仍然称之为“新冠后遗症”。目前医学权威机构对“新冠后遗症”的定义,是指具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患者,在感染确诊后长时间持续存在的症状。这个“长时间”是多长呢?世界卫生组织是 3 个月[1],美国疾控中心是 4 周[2]。一般情况下,新冠病毒病感染可以在数天到数周内康复。但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有 10%-20% 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病毒转阴后仍然有长期症状,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美国疾控中心给了一组具体数据:13.3% 的新冠患者有超过一个月以上的“新冠后遗症”,2.5% 有三个月以上,住院的新冠患者有 30% 以上有 6 个月以上的“新冠后遗症”。感染新冠肺炎竟然会有这么长期的影响,看起来是颇吓人的。那么,这个“长期”后遗症都有哪些症状呢?02“新冠后遗症”有哪些症状?“新冠后遗症”的相关症状非常广泛,可能会出现如下症状:乏力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记忆力、注意力或睡眠出现问题,被俗称为“迷雾脑”(brain fog)持续咳嗽胸痛说话困难肌肉痛丧失嗅觉或味觉抑郁或焦虑发热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也可能反反复复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研究显示,长期持续的“新冠后遗症”,会导致患者健康状况较差、生活质量下降,并给患者带来心理困扰[3]。03“新冠后遗症”包括男性不孕不育吗?这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前文提到的各种“新冠后遗症”,都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等权威机构。这些机构的报告中,都没有提到男性不孕不育。实际上,目前科学界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男性不孕不育。在数年的疫情中,医学界的确发现了相当多的新冠患者会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内出现阴茎勃起困难。有荟萃分析显示,新冠患者的阴茎勃起困难患病率有 33%,而健康人群的患病率只有9%[5]。不过,阴茎勃起困难,是一个受精神、心理、生理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判断出哪个因素会起到主要作用。科学界对此提出了各种假说[6],但是,从生理的角度看,新冠病毒不大可能作用到人类生殖系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是集中于呼吸道,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很少进入循环系统,更很少侵犯身体其他器官。如果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造成呼吸系统以外的多器官损伤,都是发生在重症患者身上。对于无症状或者轻症患者,新冠病毒不大可能直接影响到男性生殖系统。多项研究显示[5, 7, 8],新冠感染引发的心理精神问题,才是造成阴茎勃起障碍的最可能原因。新冠病毒从 2019 年年底开始席卷全球,各个国家都经历过大范围的社会封控、强制社交距离以及疫情引发的经济萧条。这些社会因素,进而结合患者个人因素,一起造成很多患者在新冠感染期间发生焦虑、绝望等情绪。男人带着这种负面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性生活,就更容易发生阴茎勃起障碍。不过,也不用过于恐慌,这种负面情绪会随着时间流逝、疫情好转而逐渐缓解。有研究显示新冠感染康复 3 个月后,焦虑情绪患病率下降了 12.3%,而与此同时阴茎勃起障碍的患病率也几乎等比例地下降了 14.4%[8]。这点更说明了,焦虑的负面情绪才可能是造成阴茎勃起障碍的直接原因。虽然理论上,男性的精原细胞带有新冠病毒可以攻击的靶点 ACE2,但是研究发现,造成新冠病毒感染者精子数量与活力下降的最可能原因可能还是高热。男性的生殖能力在新冠病毒感染的 72 天至 90 天内会显著下降,原因是高热引发的精子浓度、活力下降[9]。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人体的自我修复与精子的更新能力很强,高热引发的生殖能力下降只是一次性的,三个月后基本上能恢复正常。04“新冠后遗症”的病因是什么?目前,科学界并不清楚新冠后遗症的病因。实际上,很多“新冠后遗症”的患者的化验检查都是正常的。这点很重要。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寻找“新冠后遗症”可能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一些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的假说:1. 或许新冠病毒转阴后仍然有无法检测出来的、残量的病毒停留在人体内,引发“新冠后遗症”。这些受新冠后遗症困扰的人们类似于病毒携带者。目前没有证据支持该假说。2. 或许新冠病毒感染引发多器官炎症反应,引发免疫系统的失调,病毒清除后这种失调没有完全纠正回来,就引发了“新冠后遗症”。3. 或许“新冠后遗症”属于病毒感染后的创伤应激反应(PTSD),更像一种心理性疾患,只是反映到躯体上引起生理、病理改变。这是目前的主流假说。有相当多的“新冠后遗症”与新冠病毒感染并没有因果关系,只有时间先后的相关关系。当新冠病毒感染大范围流行开来后,总会有各种无关的症状与之关联起来,类似于引发关注的各种疫苗接种“副作用”“耦合反应”。其实引发这些症状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该患者其他既往的基础疾病。《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有一篇论文非常有名。该研究尝试探讨了新冠后遗症的病因[10],总共收集了约 52 万名新冠患者的电子健康病历数据,研究规模非常庞大。结果发现,住院的新冠患者相较于健康人群,更容易发生呼吸气促、心律失常与 2 型糖尿病,20 岁以上的新冠患者更容易发生疲乏。但这项研究并没有做好组间基础特征的平衡,比如新冠患者的体重指数明显比健康人更大、年龄也更大。肥胖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包括呼吸气促、心律失常、疲乏——所以,我们目前并不清楚,究竟是肥胖导致这些问题,还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年龄也是同样的道理。美国疾控中心还认为,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现“新冠后遗症”。但重症患者大多住过重症监护室。在过去,住过重症监护室的非新冠患者,在出院后也会有类似的“后遗症”。所以,尚不清楚是新冠病毒本身,还是住过重症监护室引发了这些“后遗症”。同时,经济状况较差、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也更容易发生“新冠后遗症”。虽然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确,但“新冠后遗症”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代谢性疾病,比如 1 型或者 2 型糖尿病,更容易在新冠患者群体中发病,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10, 11]。新冠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增加 1.31-2.66 倍[11]。这点非常需要医学界关注。05“新冠后遗症”有哪些有效治疗措施?目前,没有研究能明确新冠后遗症要持续多久才能结束,但一般认为,随着时间推移,新冠后遗症大多能自我缓解。有研究显示,大部分病人在罹患“新冠后遗症”的 60 天内可以缓解,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会持续 120-180 天,甚至更久[12]。由于“新冠后遗症”变异性大,因人而异,所以也没有统一的、有效的治疗措施。研究认为,积极的康复护理能有效地缓解“新冠后遗症”。06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新冠后遗症”发生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跟后遗症没有关系,但接种过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新冠后遗症的发生率。美国疾控中心也认为,接种过疫苗的人,即便发生突破性感染,康复后较不容易罹患“新冠后遗症”。07对我们有什么警示?读完全文你会发现,其实,“新冠后遗症”更接近于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而且随着时间流逝,疾病会逐渐缓解,甚至消失。所以对大部分的个人来说,“新冠后遗症”只是一个不大的麻烦,是可以面对的。但是,对社会层面来说,如果有许多这样的个人,那么个人健康问题将会积少成多,放大成为一个严重的群体医疗卫生问题。面对大量的新冠后遗症的医疗负担,需要医学界的充分准备,包括对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的研究。以英国为例,今年政府已经投入 5000 万英镑,用于研究“新冠后遗症”[4]。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一方面没必要过度恐惧——放下恐惧,我们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战胜“新冠后遗症”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及时接种有效的新冠疫苗及加强针——各个医学权威机构都认为接种疫苗能有效降低“新冠后遗症”的发生率。如果你身边还有亲朋好友尚未全程接种疫苗,请务必把本文转发给他们。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ost COVID-19 condi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ost-covid-19-condition[2]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3] Han JH, Womack KN, Tenforde MW, et al. Influenza and Other Viruses in the Acutely Ill (IVY) Network.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istent symptoms after mild COVID-19 and long-term health status,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fluenza Other Respir Viruses. 2022 Jul;16(4):680-689. doi: 10.1111/irv.12980. Epub 2022 Mar 28. PMID: 35347854; PMCID: PMC9111447.[4]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Prevalence of ongoing symptoms following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in the UK: 7 April 2022. 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ealthandsocialcare/conditionsanddiseases/bulletins/prevalenceofongoingsymptomsfollowingcoronaviruscovid19infectionintheuk/7april2022[5] Zhang J, Shi W, Zou M,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Endocrinol Invest. 2022 Oct 28:1–10. doi: 10.1007/s40618-022-01945-w.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307637; PMCID: PMC9616422.[6] Kaynar M, Gomes ALQ, Sokolakis I, et al. Tip of the iceberg: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COVID-19. Int J Impot Res. 2022 Mar;34(2):152-157. doi: 10.1038/s41443-022-00540-0. Epub 2022 Feb 12. PMID: 35152276; PMCID: PMC8853253.[7] Sevim M, Alkis O, Kartal İG, Telli S, Aras B. A factor not to be ignored in post-COVID-19 erectile dysfunction; psychological effect, a prospective study. Andrologia. 2022 Aug;54(7):e14443. doi: 10.1111/and.14443. Epub 2022 Apr 21. PMID: 35445425; PMCID: PMC9111346.[8] Harirugsakul K, Wainipitapong S, Phannajit J, et al. Erectile dysfunction after COVID-19 recovery: A follow-up study. PLoS One. 2022 Oct 20;17(10):e0276429. doi: 10.1371/journal.pone.0276429. PMID: 36264947; PMCID: PMC9584530.[9] Malki MI. COVID-19 and male infertility: An overview of the disease. Medicine (Baltimore). 2022 Jul 8;101(27):e29401. doi: 10.1097/MD.0000000000029401. PMID: 35801743; PMCID: PMC9258969.[10] Hernandez-Romieu AC, Carton TW, Saydah S, et al. Prevalence of Select New Symptoms and Conditions Among Persons Aged Younger Than 20 Years and 20 Years or Older at 31 to 150 Days After Testing Positive or Negative for SARS-CoV-2. JAMA Netw Open. 2022;5(2):e2147053.[11] Barrett CE, Koyama AK, Alvarez P, et al. Risk for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30 Day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 Persons Aged<18 Years - United States, March 1, 2020-June 28,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2 Jan 14;71(2):59-65. doi: 10.15585/mmwr.mm7102e2. PMID: 35025851; PMCID: PMC8757617.[12] Hernandez-Romieu AC, Leung S, Mbanya A, et al.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hospitalized Adults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 28-180 Days After COVID-19 Diagnosis - Georgia, May 2020-March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1 Apr 30;70(17):644-650. doi: 10.15585/mmwr.mm7017e3. PMID: 33914727; PMCID: PMC8084119.作者:丁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师审核:李咏生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金东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副研究员出品: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