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财经ESG
(相关资料图)
作者|于欣冉 何雨飞
罗德里戈•扎伊丹(Rodrigo Zeidan)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商学与金融学实践副教授,巴西Funda??o Dom Cabral商学院访问教授。他也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高级学者,巴西权威报业Folha de S. Paulo专栏作家。
“近年来,随着气候危机等系统性风险的显性化,可持续金融发展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纽约大学商学与金融学实践副教授罗德里戈•扎伊丹(Rodrigo Zeidan)向网易财经ESG表示。
投资者在追求传统投资回报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等相关议题上,可持续金融应运而生。虽然,对于“可持续金融”的准确定义,全球并未有统一的说法,但对基本定义已有一定共识,即可持续金融是指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 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标准纳入企业或投资决策的任何形式的金融服务。
目前,中国在发展可持续金融过程中存在哪些优势?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应对?对此,罗德里戈•扎伊丹给出了深刻见解。
在罗德里戈•扎伊丹看来,可持续金融的主体是金融企业,它既为金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是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体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关注并参与绿色金融、ESG金融等可持续金融实际业务的具体实践。
事实上,可持续金融在中国虽然发展较晚,但已逐渐受到重视。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上年末高5.5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绿色债券种类在中国市场不断创新,如推出“低碳转型债券”、鼓励“蓝色债券”等。
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8735.07亿元,发行期数较上年增加6.80%,发行规模较上年增加43.78%,并且募集资金投向清洁能源领域的比例最大。另外,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注重ESG评级的提升,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在全球ESG评级已经达到A级。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生态环境部分别发布了投资者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法规,中国人民银行还共同主持了20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制定了20国集团可持续金融路线图。
“中国有办法创造一个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加绿色的金融体系。”罗德里戈•扎伊丹表示。
罗德里戈•扎伊丹认为,中国的监管存在制度优势。当监管机构向市场代理人发出正确的信号时,该信号能够被有效执行。他强调这种制度优势实际上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创造一种环境,在此环境下无论金融机构自愿与否,都必须遵守精心设计的规则,这就是中国的实力所在。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也需要进行监管,但其监管框架非常分散。同时,西方政治体系中有很多反对环境解决方案的政治观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监管具有很大的制度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可持续金融领域包括准则、标准等在内的制度建设已成为全球竞争合作的新高地,中国作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发展中承担着大国责任,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了“制度型开放”。金融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而可持续金融方面的制度型开放应是金融制度型开放的重点领域。
罗德里戈•扎伊丹指出,中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规则和标准制定,为中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可持续金融对标国际高水平、高标准制度建设提供支持,推动国际可持续金融的实践。
不过,在中国在发展可持续金融拥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层层挑战。
“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社会,进行再投资的难度要大得多,有时还会造成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局面。”罗德里戈•扎伊丹说道。他认为,在可持续金融方面,中国比丹麦面临更多的挑战,因为中国有4亿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以及建设基础设施都是非常棕色的投资,这不利于金融资产向绿色可持续领域配置。因此,从能源矩阵来看,中国要想实现赶超,必须迅速在能源生产产量中翻两番或三番,但很难做到这一点。
罗德里戈•扎伊丹同时指出,中国正面临着可持续金融标准不统一、缺乏全球协调的挑战。面对此挑战,中国应加强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的建设,拓展使用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需要指出的是,《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是由中国和欧盟牵头推出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该版对中国和欧盟分类目录的标准进行归纳融合,由于欧盟目前仅针对气候变化目标进行了界定,且中国分类目录更侧重于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表述,因此本次《共同分类目录》仅涵盖了中欧共同认可的有助于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的经济活动,对提高不同市场绿色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发展可持续金融的过程中,金融行业本身就面临不少挑战。
在罗德里戈•扎伊丹看来,金融业会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棕色或绿色资产中,而目前金融业正在由投资棕色向绿色转变,但转变速度还不够快。
其中,棕色资产是指特定会计主体在高污染、高碳(高能耗)和高水耗等非资源节约型、非环境友好型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能以货币计量,预期能带来确定效益的资源。而绿色投资是由具有生态环境理念的经济人进行的投资,其投资决策标准是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标准,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准则。
金融业还多局限于支持已经符合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界定标准的投融资活动,即“纯绿”经济活动,而全球绝大部分经济活动涉及的企业主体和项目实际上无法满足“纯绿”标准,这导致金融业投资绿色效率下降。
罗德里戈•扎伊丹认为,背后原因有两点:首先是缺乏要求金融业由投资棕色向绿色转变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其转变缺乏外部动力;其次,金融行业并不能对棕色和绿色项目进行精准区分,这也会为转变带来阻力。
在他看来,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必须扮演区分棕色和绿色项目的角色,并创新性地将金融资源分配至绿色项目,否则金融机构将或多或少处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