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非遗文化灰塑和现代航天科技,看起来毫不相关。而当灰塑邂逅航天,灰塑作品《万户飞天》《航天员》《地球》……这样的跨界传播,使中国航天不但让远古神话故事变成了今天的登天现实,而且让岭南非遗文化灰塑焕发了时代光彩。
灰塑作品《我们的蓝色星球》
工艺繁复的岭南传统灰塑
灰塑,是岭南一种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就已存在。明清两代广州灰塑最盛。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适应岭南潮湿、炎热、多雷雨,以及台风侵袭的自然环境,广州灰塑作品从制作材料到塑件成型工艺都特殊而复杂。灰塑作品使用耐酸、耐碱、耐高温的石灰加上干稻草、玉扣纸、红糖、糯米粉和各色颜料,经过浸泡、发酵、搅拌、混合、糅合等工序,制作出草根灰、纸筋灰、色灰3种材料,“灰塑”由此得名。塑件在常温下制作,先在现场勾画出草图,然后扎制造型骨架、上色灰至雏形成型、定型和修型。由于工艺繁复,灰塑制作需经多年学艺才能出师。
传统的灰塑主要用于旧式建筑的屋檐瓦脊、山墙顶端、门额窗框及亭台牌坊等的美化装饰,有半浮雕、浅雕、高浮雕、圆雕和通雕等多种手法。现广州市内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落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陈家祠,集中体现了广州灰塑自成一体的独特工艺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广州著名景点陈家祠屋檐瓦脊灰塑图
航天与灰塑的跨界对话
把远古神话变成了今天的登天现实,是中国航天的最大浪漫。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都源自古人对明月星辰及神秘太空的崇拜和向往。人类从地面到天空再到太空,航天器从近地轨道到深空探测月球再到火星,一步步“梦想成真”。
灰塑作品《神舟五号》
航天人和各种航天器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如何将这些硬核航天科技更好地普及?将适合地域特点、立体、逼真、不惧高温高湿的灰塑融入到航天展品设计的灵感迸发出来……“航天”和“灰塑”开始了跨界对话。
灰塑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工艺,更重要的是其思维精华、创造精神;航天要传播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也是创新思维和航天精神。出于共同的初心和愿景,灰塑作品《万户飞天》终于出炉。《万户飞天》不但传播着岭南非遗灰塑概念和技艺,还传播着明朝官员万户——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航天精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形山”,时至今日,万户因勇于探索的航天航空精神被国内外广泛纪念。
灰塑作品《万户飞天》
灰塑融合航天,有效促进了传统非遗文化和航天科学的更广泛传播。看灰塑作品《航天员》,不但让太空人有了灰塑的质朴、立体,又有了航天员的气势、灵动和精神,拉近了航天员与公众的距离。
✦
DAWN&DARK
灰塑作品《航天员》
灰塑风云一号至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制作中
航天元素的灰塑作品表明,无论多么古老的非遗文化遗存,只要大胆尝试创新,就会有巧妙融入现代科技的契机。
作者:曹静 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文中配图由作者提供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