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一种严重的、有时会危及生命的热带疾病,该疾病由疟原虫引起,并通过按蚊传播。虽然我国已经获得了世卫组织的“无疟疾国家”认证,但是一些边境地区仍有疟疾传播的风险。出境前往国外尤其是一些非洲国家时,也会存在感染疟疾的风险。那么,疟疾有哪些类型,感染以后会有哪些症状呢?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患疟疾的疟原虫有5种, 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以疟原虫流行最为广泛的,而恶性疟原虫是造成患者致死率最高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外最常见的疟疾寄生虫,尤其是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较为常见。而恶性疟原虫是非洲最常见的疟疾寄生虫,它繁殖非常快,会导致感染者严重失血和血管堵塞。恶性疟原虫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严重贫血和终末器官损伤,包括昏迷(脑疟疾)、肺部并发症(例如水肿和呼吸综合征)、低血糖以及急性肾损伤[1]。

感染疟疾以后的症状主要分为四个时期:潜伏期、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呈潜伏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由于不同人群感染原虫的量、种类和方式不同,加上人体免疫力有所差异,所以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的虫株潜伏期较长,可达8~14个月;通过输血感染疟原虫的病人潜伏期可短至7~10天;通过母婴传播的疟疾,潜伏期就更短。

疟疾发病后首先会进入发冷期,患者会畏寒,感觉四肢末端发凉,全身发冷。患者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面色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出现全身发抖、牙齿打颤的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分钟至一小时,之后寒战停止,体温上升。出现发冷、寒战是由于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裂殖体增殖所致,裂殖体增殖导致大量红细胞破裂,散出裂殖子、多种代谢物、破碎的红细胞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中枢功能紊乱。体温调定点上移,这时人体自身体温较高,与外界的温差增大,便会感到异常寒冷,出现寒战[1]。

当患者历经发冷期后即进入发热期。寒战消失以后,患者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有些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口渴。发热一般会持续2到6个小时,个别患者会高达十多个小时[1]。

高热之后,患者开始进入出汗期。患者浑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体温降低。此时患者感觉舒适并有困意,入睡后醒来便又恢复正常,之后进入间歇期[1]。

近几年,我国许多城市海关曾发现多名入境的疟疾患者。因此,对于疟疾的防范仍十分重要。如果需要前往存在疟疾传播的国家,一定要多加防范,如果发现有不适的症状,要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段义农. 现代寄生虫病学.第2版. 现代寄生虫病学.第2版, 201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