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摸鱼达人鸬鹚又捕到了一条大鱼。”密云水库的生态管护员在水库内湖鸟岛上观测到了今年首批回归的候鸟——鸬鹚。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15日,密云水库已经迎回鸬鹚、苍鹭等候鸟超过2000只。
鸬鹚就是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雎鸠”。它们是一种帮渔民捕鱼的水鸟,因此也被渔民亲切地称为“鱼鹰”。虽然叫鱼鹰,但它们不是鹰,不属于猛禽,只是属于鲣鸟目鸬鹚科的鸟类,天生擅长水下作业。智慧的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这一特点,驯养鸬鹚为自己卖力。
白洋淀鸬鹚捕鱼已经成为一项表演项目,拍摄:龙猫
如果在江南水乡,你也许会有机会看到鸬鹚和渔民共同出船捕鱼的画面。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集也介绍了鉴湖上鸬鹚捕鱼的场景:渔民将载着鸬鹚的小船划到水中央,示意它们下水作业,鸬鹚们一个个翻身跃入水中,动作非常轻盈。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衔着大鱼出现了,有时碰见不好对付的鱼群,它们也会群起而攻之。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为啥它们不直接将鱼吞掉,还乖乖地将鱼送到渔民手中?答案就在它们的脖子上。通常渔民们会用一些植物的茎编织成项圈系在鸬鹚的脖子上,防止它伸缩的喉囊把大鱼吞下,当然它们完成任务后,渔民就会给一些小鱼作为奖励。
随着越来越多捕鱼工具的出现,这种传统的捕鱼模式已经越来越少,一些地方已经慢慢转变为商业模式,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花钱去观看鸬鹚捕鱼的表演。
鸬鹚最初被分到了鹈形目中,属于鹈形目的鸬鹚科。根据IOC(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最新的World Bird List,曾属于鹈形目的鲣鸟科被独立成目,鸬鹚为其下一科。
鸬鹚科的鸟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脖子长,全身发黑。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全身几乎都是黑色,阳光下,头部和颈部呈现出绿紫色光泽,嘴角和下巴黄绿色,脸蛋和喉部白色。
每年春天,它们为了迎接盛大的相亲会,会提前换上繁殖羽,脸蛋打上“腮红”,头顶和颈部饰以白色的丝状羽,两胁出现白色的斑块。亚成鸟周身深褐色,下体污污的白色。上嘴黑色,嘴缘和下嘴灰白色,脚蹼黑色。
普通鸬鹚,图片来源:GBIF
鸬鹚的脚蹼区别于雁形目(天鹅、雁、鸭)鸟类的脚蹼,我们通常看到鸭子站在陆地上,三趾之间连蹼,后趾退化变短甚至抬高。而鸬鹚则是与鹈鹕相似,四趾都比较发达,均有蹼连接。雁形目的脚蹼称为“满蹼足”,鸬鹚与鹈鹕的脚蹼称之为“全蹼足”。
鸬鹚最爱的食物,我不说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不过,它们除了爱吃鱼,偶尔也会捕食甲壳类和两栖动物。它们每次捕鱼的潜水时间为28秒左右,平均潜水深度5.8米。
鸬鹚也被称为水下强盗,2012年摄影师Jean Tresfon在南非拍摄沙丁鱼和鲱鱼迁徙狂潮时,目睹了鲣鸟强大的捕鱼技术,同时也记录到鸬鹚一次又一次失败而归,最后对鲣鸟口中的鱼发起攻击的情形,它们成功用偷窃(明抢)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然而,一山更比一山高,鸬鹚有时也会遭到一些鹭科鸟类的抢食。
鸬鹚捕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鸬鹚的繁殖期在4-6月,喜欢集群营巢,沿海分布的鸬鹚会选择在嶙峋的崖壁或者小岛上筑巢,内陆的鸬鹚会寻找一些树木作为筑巢地。巢的密度较高,和鹭科鸟类有一拼。高树巢一般空间分层,立体占位,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空间。它们的适应性很强,与苍鹭、白鹭、夜鹭以及一些树栖性的鸭子相处融洽,常可观察到巢区重叠的现象。
由于鸬鹚呈酸性的粪便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被营巢的树木,多半会在3年左右死亡。普通鸬鹚也有次年延用旧巢的习惯,每窝产卵数3-5枚,孵化期28-31天。通常年龄大、经验丰富的亲鸟会比新手更早进入繁殖地开始筑巢产卵,这样可以更好占据有利的巣位,提高繁殖成功率。
普通鸬鹚的卵,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雏鸟在最初阶段,以亲鸟反流上来的未完全消化的液体为食,随着逐渐长大,雏鸟开始取食亲鸟喉囊里带回来的固体食物(如鱼类)。出生50天后,幼鸟逐渐羽翼丰满,3-5年性成熟(偶有2岁早熟的),随即飞往繁殖地参与繁殖,最长寿命可以达到18岁。鸬鹚可以说是耐不住寂寞的鸟儿,春夏结群营巢繁殖,冬季还要在一起抱团取暖,最多可达上百只。
普通鸬鹚是分布范围极广的鸟类,共6个亚种,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俄罗斯、西伯利亚、非洲、中东、亚洲、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有1个亚种分布,欧亚亚种sinensis多地可见,主要繁殖地在东北和青海湖, 迁徙经中国中部, 在南方省份越冬,包括海南和台湾, 部分鸬鹚终年留在香港的米浦, 成为当地的留鸟。
普通鸬鹚的分布范围广泛,图片来源:GBIF
审核专家:何嘉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东北驻地工作组项目官员。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小兔阿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