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一份甜甜的恋爱,可能是很多年轻人的做梦都想的事情。然而,事与愿违,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很多人要么母胎单身二三十载,要么就是在恋爱中屡战屡败,没享受过真爱的甜,却吃尽了感情的苦。以至于有人常常哀叹自己遇到的都是不合适的人,可能自己不配拥有真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其实并非如此,想要拥抱爱情,也是可以学习的,我们首先要搞懂,恋爱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真正阻碍自己谈一场甜甜恋爱的绊脚石是什么。

图|Unsplash

亲密+激情+承诺=甜甜恋爱

想要一场甜甜的恋爱,我们首先要知道,甜甜的恋爱是什么模样,有了清楚的认知和目标,才能往前奔赴。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大要素构成的:

亲密是“温暖“的,指的是双方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互相的亲近、尊重、支持和沟通等方面;

激情是“热烈”的,是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例如看见对方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我们常常说“爱情让人变蠢”,也是因为激情对理智的压制;

承诺是“冷静”的,是双方对爱情关系的预期和承诺,是小说故事中常有的患难与共、海枯石烂,是结婚仪式中的“我愿意”。

并且,斯滕伯格还根据这三种要素划分出了以下七种爱情类型:

因此,甜甜的恋爱就是一种既有足够的亲密,双方互相亲近和支持,也有怦然心动的激情,以及厮守一生的承诺。

图|Unsplash

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心理学家Acker和Davis认为,现实中的爱情可能会存在多重的三角形,会同时存在反映当前恋爱关系的真实情况的“真实三角形”,以及双方各自如何看待对这段恋爱关系的“感知三角形”,只有双方的“感知三角形”以及“真实三角形”都比较重合的时候,恋爱关系才会真正和谐美好,否则就容易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满。这也印证了所谓的“爱情是双向奔赴”的说法。

双向奔赴的路上,是什么成为了绊脚石?

爱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这也就导致当人们难以获得理想的爱情时,很多人只看到一些表面的或片面的原因,例如自己性格太内向、不会交往,不够成熟、一吵架就分手,总是遇到不合适的人等等。

图|Unsplash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孩子们从他们父母的生活中,获得了婚姻是什么样子的最早印象。”“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我们便能够看出,他已经在形成他对爱情和婚姻的展望。”

在阿德勒的观点中,其实是在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原生家庭的影响。尽管在现代心理学中,认为一个人的恋爱观念是受家庭、性格、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原生家庭仍然对成年后的恋爱观有着非常深远和密切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自己在恋爱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容易会给自己一个暗示:“唉,没办法,我自己(或对方)就是这样的人……”但实际上,无论是那些存在的问题,还是这样的无意识暗示,可能都跟原生家庭有着极大的联系。

一吵架就分手?这可能是父母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的夫妻关系很和睦,即使发生了争端也会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来解决,那么孩子长大后也更倾向于在恋爱中采用非暴力沟通的行为模式,恋爱关系也会随着时间变得更加亲密。反之,孩子成年后往往容易采用敌对的沟通方式,一旦吵架就容易恶语相向,导致分手,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都是双方可以冷静沟通解决的问题。

图|Unsplash

这说明我们的恋爱方式很可能是跟父母之间的婚姻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榜样,他们倾向于观察、内化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学习父母如何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因此父母的爱情模式也逐渐被内化为自己的爱情模式。也有一些理论研究认为孩子容易将父母之间的冲突视为一种威胁,或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孩子成人后会变得对恋爱关系高度敏感和焦虑,更容易发生恋爱冲突,并且采用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导致低质量的恋爱关系。

怎么找对象?找怎样的对象?这也跟原生家庭有关系

怎么找对象,反映的是我们的恋爱交往能力,找怎样的对象则是我们的择偶标准,而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实际上是我们如何发展恋爱交往能力和形成择偶标准的土壤。

心理学家Auslander的研究发现,当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是宽容接纳,对孩子有严格的指导和密切的关注时,孩子就能发展出较好的社交能力,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会表现得比较成熟,从而拥有更良好的恋爱关系。

图|Unsplash

国内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温暖和理解,孩子长大后,以空虚、无聊为目的来建立空洞式爱情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同时,家庭关系越是相互支持、和谐融洽,孩子在择偶标准上的考虑就会越全面,会综合考虑对方的品行、素质、社交能力和家庭环境等,而不是只看外形条件。

尽管原生家庭对爱情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但这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如果意识到自己在谈恋爱这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那么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去考虑其中的原因,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全面和客观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克服这些问题,拔除恋爱路上的绊脚石,谈一场永不分手的甜甜恋爱。

参考文献

[1]李燕,刘荣.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与大学生恋爱观的关系研究[J].教育界,2020(05):22-23.

[1]乔潜.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恋爱观与择偶偏好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6.

[3]Auslander B A, Short M B, Succop P A,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9, 45(1): 98-101.

[4] River L M, O’Reilly Treter M, Rhoades G K, et al.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Later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 Systematic Review[J]. Family process, 2022, 61(1): 259-277.

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