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产销量和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退役”问题也正式提上议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达20万吨,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近80万吨。为避免稀缺资源浪费、电池原材料涨价及环保问题,亟需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科学回收与利用。
“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回收”成为“退役”动力电池的首选回收利用方案。梯次利用是动力电池退役后仍有一定余能,可先应用于其他领域,报废后再拆解提取有价金属,在实现价值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也降低了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退役动力电池适合循环使用在对电池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中,比如家庭储能、路灯、野外移动电源、基站备用电源等。比如,电动玩具上不能用的电池,放在遥控器里却可以继续使用。同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时,虽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动力需求,但可以用于其他领域。
动力蓄电池如果无法用于梯次利用,将被拆解以回收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再生资源,如钴、锂等金属。对于动力蓄电池拆解后再生利用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讨论。有专家表示,动力蓄电池是否具有回收的价值,要提前对电池多级利用的效益进行评估来确定。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材料的回收价值比较低,特别是轻量化技术的应用,导致许多企业的电池箱材料采用非金属材质,其价值就更低。对于磷酸铁锂等电池,其正极材料回收价值不大,按照传统工艺回收将得不偿失。
不管梯次利用还是再生利用,前提是能够监控废旧电池的流向,达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究的目的,从而有效监管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建立溯源管理平台,就是保证对动力电池的一个监管。
最后针对回收利用技术升级,应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回收技术研发和专利技术保护,鼓励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升级步伐,提高智能机器人拆解水平,不断提升回收利用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