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3 月 14 日,美国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的物理学家赖瑞·萧(Larry Shaw)带着博物馆的员工们组织了一场以圆周率“π”(读作“派”,近似值为 3.14)为主题的庆祝活动。他们一边绕着博物馆的纪念碑做 3 又 1/7 周(22/7,π近似值)的圆周运动、一边吃水果派,还会一起分享与“π”有关的知识。


(相关资料图)

此后,3 月 14 日也被许多喜欢数学(也可能是热爱吃派)的人定为了一年一度的“圆周率日”,并且会依照传统,一起吃派、一起分享与圆周率“π”有关的知识和趣闻。

今天,让我们也来分享一些关于“派”的知识。只不过是“派”,不是“π”。

01

历史上的“派”

其实直到 14 世纪,“pie”这个单词才在英文中出现。

我们现在在餐厅中常见的“pot pie”被认为起源于希腊。就是那种端上来一个小锅,上面盖着酥皮那种。当时它被叫做“Artocreas”。

而对于派的更早历史,人们也有一些推测。大多数人认为早在公元前 95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就有派样的食物了,那是一种由谷物薄饼包裹着蜂蜜在炭火里烤制的食物。

还有人通过对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墓墙上的雕刻分析,认为在距今 3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御厨给法老做的派里还会放一些水果。后来,罗马人给这种食物做了升级,会在饼皮里边放上肉、海鲜等食材,内容丰富了很多。

不过与现在外酥里软的饼皮不同,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饼皮更像是一个容器。据说当时的饼皮是用谷物粉和橄榄油制成的,并且还没有发明出起酥这种烹饪技术,所以当时的饼皮烤出来会非常硬,根本没法吃。

后来,北欧人用牛油或者猪油代替了橄榄油和面粉混在一起,才有了我们现在吃到的酥脆的饼皮。

但那会他们还不被叫做“pie”,而是被叫做“coffins”。据说御厨还会把一些小型鸣禽做熟,装饰在食物的顶部,用来表示不同的馅料。

02

到底什么才算是“派”?

英美两国一直就派的定义有争论。

《简明牛津词典》对“pie”的定义是“一种由酥皮包裹或者覆盖着的,甜味或咸味原料的烤制菜肴”。

而《牛津现代美国英语词典》则将“pie”定义为“由水果、肉、蛋奶糊等烤制而成的食物,通常顶部和底部有酥皮,或者任何做成派的形状的东西(mud pie)”。

显然,美国人对派的定义相当宽松,所以,在美国被叫做“派”的东西,就很多。比如在英国被叫做“挞(Tart)”的不封口的烘培甜点,在美国也可以叫做派。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果挞、蛋挞吗?

此外,美国还有很多被叫做“口袋派(pocket pie)”的食物,比如我们在美式快餐店会吃到的香芋派、苹果派等。

面皮裹着馅料就行?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的话,那我们想要吃“派”的时候选择可就多了……饺子、包子、烧麦、馅饼、韭菜盒子、炸糕、青团……毕竟我们大中华美食中,用面皮裹着馅儿的食物可真是太丰富了。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做了一个“派”的九宫格,让我们“打开思路”,来看看那些不正经的“派”。

第一行从左到右:传统肉派、五仁月饼、炸糕;第二行从左到右:拿破仑蛋糕、肉酱千层意面、红米肠;第三行从左到右:肉夹馍、饺子、兰州牛肉面。食物图片为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制图:FOODHACK玉子

看完后不知道爱吃派的你是不是已经沉默不语了?那么你是属于哪个阵营的?快来留言分享一下吧~

作者:FOODHACK玉子 新南威尔士大学食品科学硕士,《舌尖上的中国》科学顾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