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友好就是对城市的未来友好,“儿童友好社区”是近年社区建设中的“热词”。

近日,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西三路社区、解放门街道红星社区等都在打造“儿童友好社区”方面不断探索。


【资料图】

“儿童友好社区”应该是什么样的

4月20日,在红星社区,一场由大学老师和学生主导,社区工作人员、辖区89中和新知小学学生、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儿童友好社区‘校、家、社’联动机制探索联展”正在举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杨光炤老师及该校风景园林系大四学生曹飞宇、赵子烨先后介绍了“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并从绿色空间、街道设计、交通设计和建设机制导则等方面简述了如何在空间领域打造儿童友好的设计。

杨光炤认为,“儿童友好社区”应遵循儿童最大利益、普惠公平、儿童参与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同时具备安全(防走失、防侵害、防意外伤害)、儿童友好的空间与环境设计(自由玩耍的公共空间、户外集体活动的场地)、社区与学校的联动、社区与家庭的联动、社区与提供儿童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联动、驻区单位对社区儿童友好、驻区企业对员工及员工子女友好、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等权利的体现等。

解放门街道党工委书记郭珮琦则认为,儿童友好型街区首先可以从安全、便利、功能、知识、美学五个维度建立基本具有塑型韧性可扩展性的规划设计和实践框架,后期以街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和时间跨度,结合街区人口结构和生活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迭代丰富……

“儿童友好社区”应该听到“我们”的声音

89中高一学生党浩天说:“在我看来,‘儿童友好社区’得听到我们的声音,比如,我们高中生可能面临比初中、小学生更繁重的学习任务,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难: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篮球比赛就能帮我们释放很多压力。但对我们这些生活在老旧小区的学生来说,面临的首要难题是空间不足:如果羽毛球、篮球场地暂时还不能满足,我们也希望能增设一些可以移动的乒乓球台。”

新知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梓辰和爸爸也到场参加活动。赵先生提议,在老旧社区面临空间不足的问题时,能否将楼顶更合理地利用起来。

新知小学教师代表崔莹说:“孩子们的诉求需要一个渠道被看见和反馈。像‘红领巾小提案’等正是鼓励学生以‘少先队员’视角和身份向学校、社区、政府提出自己对社会事务的看法和意见。作为学校,新知小学不仅鼓励学生以学生视角提问、提议,更鼓励他们积极推动建议提议的落地。”

针对不少社区都存在的大、小童争抢社区游乐场设施,且大童总以压倒性优势争抢成功的问题,现场有人提出“从儿童友好社区的角度说并不难解决,大小童能力差异过大、同玩游乐设施必然会出现争抢矛盾,只需将大小童的游乐设施分开设置并依据年龄分成不同游玩区域即可。”

但现场有人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理念很好,可问题在于资金从哪里来?”

以建设社区花园为载体 将更多年轻力量链接到社区治理中

对于杨光炤老师和他的团队来说,在不同社区尝试创建“儿童友好社区”的实践中,类似争议不断重复。

“2022年4月至今整整一年,我们和西三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一道在辖区‘炉料家属院’进行了以‘社区微花园’共建‘儿童友好社区’的尝试。”杨光炤说。

炉料家属院是一座有着40余年历史的老旧家属院,一共75户,租户数量为1/3。“当初想在这一小区进行‘社区微花园’创建,主要考量到:一是小区对口学区是优质学校,有孩子的住户占比较大;另一方面,小区由临街街道通过一条窄巷即可进入,没有铁门,我认为它暗含‘开放、包容’的心态。”杨光炤说,“最关键的是,小区居民本就用砖块砌成了花园,同时各家在其中分出一块地,各管各的。”

而在西三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徐琼看来,“西三路社区地处城中心,是老旧社区,老年人口多,又因紧邻西安市实验小学流动人口多。2022年疫情防控封城后,一名实验小学的学生自发组织炉料家属院15名小学生参与院落值守,这事儿对我触动很大。我才了解到,其实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习之余有一个课外自然课堂和进行社会志愿服务的平台。而作为社区治理最小单元的、与居民关系最紧密的社区,我们天然就可以为家长提供这样的服务,我们何不以家长的需求和服务好‘一老一小’为出发点,以建设社区花园为载体,小朋友为抓手,将更多的年轻力量链接社区治理中呢?”

07c1913d33a26bbcf0c05c90d665dbb.jpg

通过一系列活动创设 吸引儿童和家长参与社区“微花园”营造

确定目标后,2022年4月23日,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杨光炤和团队第一次与居民们深入交流,宣讲社区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提出营造“微花园”的想法。

“与居民进行了约半个月的交流后,我们认为居民已基本对微花园营造的提议形成共识。”杨光炤说,“我们征集了50余名儿童志愿者和家长参与,并策划一系列亲子活动。比如,带领孩子们一同认识、了解社区的不同空间,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所在的社区还需营造哪些空间。”

“在‘微花园’营造时,志愿者们也参与设计、改造,儿童志愿者全过程,比如搬运水泥花坛,色彩、植物种类的选择等,还和家长们一起种植并插上花牌名。”杨光炤说,“这个由社区儿童参与营造的‘微花园’成了大家的‘微花园’,也将成为儿童们在社区里一处嬉戏、游玩的场所。”

此外,杨光炤还将相同的理念用到了对社区的楼道空间的改造、利用中,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中。

有居民满意 有居民认为仍有很多需要提升改进

4月20日下午4时许,在进入炉料家属院必经的窄巷一侧,华商报记者看到了由杨光炤团队完成的色彩斑斓的“欢迎回家”涂鸦。

小区院落中央有一个尖顶车棚,车棚北侧靠近楼栋单元一侧就是社区居民参与营造的2处“微花园”。涂了不同颜色的水泥方格包裹的花盆在外围放置,涂上色彩的轮胎包裹的花盆也很有特色,几株别致的小树使整个微花园高低错落。

华商报记者随意采访了几名正在小区聊天的住户,有几位觉得“微花园”给小区到带来了绿色和生机,居民很开心。

但开心的同时,也有居民提出了不同意见,有居民说:“这个‘微花园’虽说好,就是有点小,我们小区需要大树。”也有居民说:“你看我们小区这坑洼不平的水泥地面,我们应该先把这地给修整修整。”

同时,因“微花园”的诞生,小区也出现了“浇花的水该由谁来承担”的公共议题。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小区住户先后3次召开板凳会讨论,居民心声得到充分表达后,经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协调,初步达成一致:先由物业来承担。

西三路社区的工作人员认为居民真实的声音最可贵,并称会在社区公共空间的持续营造中尽力引入多方社会力量争取最大化满足居民的多元诉求。

居民愿意对微花园营造发声 已算阶段性成果

在杨光炤看来,社区微花园绝不仅是微花园,他希望通过微花园营造对小区的空间美化与提升,同时也通过一场场营造活动为大家创造交流、对话的机会,并逐步培养民参与社区事务、共建社区的意识。

“当然这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很多争议,但有争议不怕,至少大家愿意为社区的公共事务发声,这就是进步,这也是我定义的营造社区微花园应完成的阶段性使命。”

而在徐琼看来,炉料家属院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微更新”还将从更多维度展开。

“过程中一定有磕磕碰碰,但我们不怕,我们和居民一起面对、一起解决。”徐琼说,“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在为孩子提供学习之余玩耍嬉戏的自然课堂;组织更多儿童也可参与的邻里文化活动。我始终相信,儿童来了,家长就来了,老人也就来了,社区就会链接到更多的力量,就更容易创设更丰富多样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睦邻友善、培养大家的社会责任感,一起出力将我们的家建设的更美、更温暖。”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