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络上某品牌大量被拆开的奶制品整箱整箱被倒掉的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家网信办近日在发布会上披露,将开展“清朗·整治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专项行动,规范明星及其背后机构、官方粉丝团的网上行为,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引发网络粉丝群体非理性发声、应援等行为。人民网推出“三问”系列报道,探讨“粉丝非理性应援”背后的法律问题。
从“暂停录制”到“终止录制”,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虽被喊停,但是针对其背后浮出的“饭圈集资”等灰色产业链的监管不能停。专家指出,集资活动流程是否规范、去向是否透明,不仅仅是粉丝消费问题,其中包括的数据作假、卷钱跑路等乱象已经触犯相关法律,应当尽快严查、严管。
“选秀”变“集资” 灰色产业链或涉嫌违法
随着粉丝经济的兴起,加上选秀节目的推波助澜,“饭圈集资”愈演愈烈。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互联网改变了粉丝经济的平台构造,选秀节目的平台方、出品方、冠名商等均利用粉丝实现变现。
季立刚分析说,“打投”的本质是通过展示偶像挖掘及成长过程,引发粉丝共情及参与,进而通过物质化应援投票程序来获取一定利益的商业模式。“现在的‘打投’已经偏离了节目的本心,从‘选秀’变成了‘集资’,而造成的浪费则成为了利益链条上的牺牲品。” 季立刚表示。
面对愈演愈烈的“饭圈集资”,哪些行为属于粉丝的合法消费?哪些行为可能涉及违法?
专家指出,粉丝集资包括购买艺人代言的产品及周边、给艺人应援、租广告位做宣传、做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属于正当行为。
但是,打着“为偶像打榜出道”等名目,公然“吸金”,然后再去购买网络水军等数据“服务”,这种“饭圈集资”已经成为粉丝经济中灰色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不少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专家呼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饭圈集资”的各利益链条保持高度警惕,严查、严管。
对于“粉头”在集资后卷款而逃的事件,则已经涉嫌诈骗罪,受害粉丝应当及时报案,挽回损失。
集资不设年龄限制 未成年人更易被割“韭菜”
“不做数据不花钱,不配做粉丝”“为偶像出道,‘氪金’心甘情愿”“追星不花钱,就是白嫖”……“饭圈集资”背后的话术,让人不寒而栗。
多数“饭圈”集资方,对于集资者身份并不做鉴别限定,出现许多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消费应援明星。一些明星后援会对粉丝进行管理,集中“打投”,对投资金额鼓吹攀比,更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被集资“割韭菜”。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四新从青少年保护的角度谈到,要加大对集资平台的监管,加强在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的权益保护。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只能从事与他的年龄智力相当的活动,如果这个活动超出了他的能力或者认知范围之外,家长可以起诉取消这种行为。
“国家还需要加强对作为筹款工具APP的管理,包括发起者的身份认证、资金额上限等,要有一整套规范性要求。” 王四新指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呼吁,一方面要加强对综艺节目的把关,因为流量明星文化衍生问题很多,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容易被引导、被毒害;另一方面,把守法的精神变成一种制度,嵌入到内容传播领域,管理好选秀类综艺节目的舆论引导方向和传播模式。
“饭圈生态”造假泛滥 专家呼吁加强对平台的审查
除了打投偶像出道,明星新歌打榜、商业代言、超话数据等,处处都有粉丝们的集资助力。有粉丝为偶像新歌打榜,要求其他粉丝人均要购买200张专辑。
人民网评指出,表面上看,所谓的“饭圈集资”只涉及到后援会和流量明星们。然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这条“以爱之名”的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暗藏金钱交易。难怪,有粉丝直呼:“我太累了!”
朱巍指出,这种利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做“饭圈生态”,背后是数据造假泛滥。
“‘饭圈生态’表面上捧的是这个人,实际上捧的是背后这个人的影响力。以流量为基础,组织粉丝给偶像疯狂刷点击量、刷好评等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有了点击量就保证了广告收入。” 朱巍分析说。
朱巍指出,像“买奶”“打投”等是比较直接的方式,还有的集资用于刷高电视剧的点击量,这是一种媒介生态上的造假。这其中暗藏金钱交易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监管难度大。
对于针对此类乱象如何整治,朱巍提出三点看法:第一,破除一切以流量为核心的经营目标。流量只是手段,不能把它作为所有的衡量标准。第二,加强对平台的审查,节目的播出、制作和传播都需要落实主体责任。第三,加强信用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平台、艺人的监管,建立信用名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