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行知读书会特别策划了一场 Citywalk 活动和一场江南丝竹音乐沙龙,让市民在木文化博物馆邂逅花格榫卯技艺,在读书会上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全新的展陈、合理的布局动线、更加生动的场景化体验……焕新归来的上海木文化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其中,红楼梦文化艺术馆将古典名著《红楼梦》附着以家具灵魂,取材皆用酸枝木中的极品,整料开材无拼无补。整套作品雕刻画面1500多幅,雕刻面积400多平方米,全部画面采用纯手工雕刻,均为榫卯结构,让人大开眼界。
探索了“木”的不平凡之后,来听一曲曲优美淳朴的丝竹小调。资深乐评人毕祎、上海市非遗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陆德华,携手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丝竹乐队做客行知读书会,多角度展示江南的风俗民情。
江南丝竹常用乐器包括二胡、阮、三弦、琵琶、洋琴、古筝等丝弦乐器,笛、箫、笙等竹管乐器,鼓、板、碰铃等打击乐器。“丝竹不是上海特有的音乐形式,实际上江浙两省都有,以沪宁杭地区最盛。丝竹是不断发展而成的,一开始有丝竹、国乐、清音、仙鹤等等名称。民族音乐理论家李民雄认为,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称‘江南丝竹’。”
毕祎的讲解生动风趣,将江南丝竹的历史与故事娓娓道来。1911年后,江南丝竹逐渐以上海为中心,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江南丝竹的班社数量在上世纪40年代最多,超过了200个,这一时期成为江南丝竹发展的全盛期。那时候名家传艺、演出频繁、人才辈出,江南丝竹八大曲日臻完善。
江南丝竹具体有何用途?第一,自娱娱人,茶馆私宅,以乐会友;第二,成规模的交流会,即班和集之间的交流会;第三,婚事、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毕祎表示,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乐器组合不定,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丝竹乐队现场演奏曲子,观众们沉浸在清新悦耳、轻快明朗的江南丝竹乐之中。“江南丝竹太美了!这次特别的读书会我太喜欢了。”
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更加了解江南丝竹的历史、文化和应用价值,也更加珍视和热爱这种美妙的音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