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成了正统。

然而,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出人意料地给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加冕。

又过了几十年,东罗马帝国,米海尔三世在位期间。


(相关资料图)

公元857年,皇帝驱逐了受控于罗马教皇的新罗马牧首伊纳爵(Ignatius),转而任命自己的亲信佛提乌(Photios I)为新牧首,佛提乌后来被称为东部的"佛提乌一世"。新上台的佛提乌一世,迅速向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示好并报备,不过佛提乌的热脸贴了个冷屁股,教皇答应承认佛提乌的牧首任命,也同意皇权对教权的干涉,但是教皇同时要求,米海尔三世必须交出手上掌控的西西里岛领土转赠给教皇做回报。这下,可就彻底惹恼了东罗马帝国一方。

公元861年,基督教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宣布革除佛提乌一世的教籍。而公元867年,基督教东部牧首佛提乌指责尼古拉一世传播异教,并也宣布开除尼古拉一世的教籍。东西方基督教的这次纠葛,被称为"佛提乌分裂"(Photian schism)。

此后的佛提乌一世,在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内,浮浮沉沉很多年。但有一样是从来没有改变的,就是对罗马教皇的强硬路线。而且为了跟西方基督教分庭抗礼,在佛提乌一世时代,东方基督教开始正式以官方名义,向斯拉夫蛮族传教。其实这一点,又何尝不是得到了罗马教皇的真传呢?既然你趋炎附势,跟崛起之后的日耳曼蛮族卿卿我我,双宿双飞,我又何尝不能将上帝的福音惠及斯拉夫人?你既然想将教权超越罗马人的皇权之外,那么索性我也如法炮制,把从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统统以宗教的形式拿回来。

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分歧,最终引起了基督教世界的大论战。

此后的很多年中,西方教皇和东方牧首之间唇枪舌剑,互相泼脏水,互相称对方为基督教世界的修正主义路线。其实仔细探究起来,双方争论的焦点无非是涉及宗教认知方面的一些细枝末节。

比如关于三位一体的描述,东正教主张圣灵只来自于圣父,而天主教则主张既来自于圣父,也来自于圣子。这个争执的本源,来自于公元325年在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也是第一次尼西亚会议中达成的共识--《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的解读。天主教的拉丁文原文认为,应该在(圣灵)"从父出来"中间加上"和子"一词( "Deum de Deo" (God from God) and "Filioque"(and from the Son))。然而,东方基督教希腊文的原文,却没有加上Filioque这个词。那么在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看来,拉丁文的西方基督教当然是曲解了《尼西亚信经》,甚至往大了说,这就是异端宗教学说。

比这个"合子纠纷"更加琐碎的,是其他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争执。比如,东正教认为,圣餐应该用发酵饼,而天主教则认为圣餐应该用无酵饼。用我们中国人的观点来看,一个要吃活面馒头,另一个非要吃死面馒头,这样都可以掐起架来,那就跟中国豆腐脑的"甜党"与"咸党"之争,没任何区别了。这实际上就纯粹属于无事生非。

当然,相对于天主教的新式宗教礼仪,东正教确实显得有点保守,有点拘泥于古礼,但也正是这种坚持,让东正教自认为更加正统。

争执到后来,分歧就越来越大,一直到双方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公元1053年,东罗马帝国的大牧首弥格耳(Michael Cerularius),关闭了首都新罗马的所有拉丁教堂,并且写信质疑罗马教廷篡改教义,从现象到本质上都已经沦为正统基督教的异端。事件发生之后,双方的斡旋并没有起到积极效果,分裂已经不可避免。

公元1054年,罗马教皇利奥九世(Leo IX)派出去谈判的代表,红衣主教亨伯特(Humbert)一言不合就惹恼了弥格耳,后来被逐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再之后,罗马教皇与东罗马帝国牧首互相开除了对方的教籍,东方基督教正式分裂。这件事情,在西方历史上被称为"东西大分裂"(East-West Schism)或者干脆叫做"大分裂"(Great Schism)。

东方基督教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索性给自己起了个昵称--希腊"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那么与之相对应地,罗马教皇也不含糊,既然罗马教皇要做普世的教皇,那么索性就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罗马"公教"(Roman Catholic Church)。发展到了今天,在中文语境中,两个宗教就分别被称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