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鹎(拉丁学名:Pycnonotus zeylanicus, 英文名:Straw-headed bulbul)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鹎科鹎属,是一种大型留鸟,分布于东南亚栖息于紧邻河流、小溪和沼泽的低地演替生境,通常也毗邻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
由于鸣禽贸易的开发和栖息地丧失,黄冠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极度濒危物种(CR),目前被IUCN SSC亚洲鸣禽贸易专家组列为优先分类清单(包括那些被认为受贸易威胁最大的物种)的I级保护优先事项。黄冠鹎于1997年CoP10被列入CITES附录II。
建议的目的和影响
(资料图片)
本建议谋求将黄冠鹎从附录II升附录I。如该建议获通过,将禁止野生黄冠鹎标本的国际商业贸易。该物种标本的国际贸易将按照《公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管理。
如果黄冠鹎被列入附录I,有意以商业方式出口和贸易黄冠鹎标本的育种活动,须根据第12.10号决议(CoP15修订版)“为商业目的而圈养饲养附录I动物的活动的登记”,向秘书处办理登记手续。
黄冠鹎是一种定居的,不迁移的物种,可以在一系列的栖息地找到。它发生在河流、小溪、沼泽和其他潮湿地区的连续生境中,通常以阔叶林常绿林和次生生长为边界,在那里它经常在地上和树上觅食。
它最常出现在低地,但在海拔高达1600米的地方也有记录。据报道,它的世代长度为6.4年。繁殖发生在1月到9月之间,繁殖的一对通常一窝产两个蛋。
据估计,野生种群数量较少,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年对该物种进行的最新红色名录评估,全球估计该物种在1000 - 2499只左右。这些数量远低于附件5提供的一般准则中所述的低生产力物种被视为小野生种群的低于5000只个体的阈值,并可为将该物种列入附录I提供理由。
关于栖息地面积和质量减少的恶化因素,支持者认为,由于它主要是低地物种,其栖息地在其活动范围内正在减少,主要是由于伐木和开发,包括为农业种植园砍伐。在其活动范围内,居民区和工业区的扩张也导致了其栖息地的丧失。
黄冠鹎最近一次被列入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当时它被列为极危物种。评估的理由是,“由于笼鸟贸易的野生鸟类被捕获,该物种在其活动范围内的数量急剧下降,而在其相当特定的栖息地类型内,栖息地的丧失加剧了这种情况。”支持者提出了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亚种群在继续减少。
支持者断言,种群数量减少的另一个迹象是近年来市场上可买到的鸟类数量的减少,以及标本的商业价值的急剧增加。也有报道说,野生捕获的黄冠鹎被认为是更好的,可以卖到比圈养繁殖的鸟更高的价格。支持者提出了几起非法贸易和查获活禽的事件。
研究结论
黄冠鹎野生种群数量很少,亚种群数量很少,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都在下降。由于贸易的影响,以及栖息地的丧失,野生黄冠鹎的数量也出现了显著下降。秘书处建议通过。
编译/YJ 审核/绿茵 编辑/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