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令峰

审核:陈胜军


(资料图)

提到夏季美食界的“霸主”,你一定会想到小龙虾。味道鲜美的小龙虾被很多年轻人评为夜宵首选。据最新报告,2021年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约为4221.95亿元,同比增长22.43%(统计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

不过小龙虾的出身却不那么为人所熟知。说到这,不如我们先来摸摸它的“老底”,了解一下小龙虾的前世今生吧。

小龙虾的中文学名叫做克氏原螯虾,是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原产地是北美,后由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引入中国南京周边区域,原本目的是繁殖培养成为牛蛙的饲料。但由于小龙虾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可食部分较高的特点,很快就被发掘为食品原料。

进入我国广大“吃货”的视野后,什么麻辣、十三香、蒜蓉...吃法更是数不胜数。在经历大范围规模化的养殖培育后,小龙虾更是因为它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的特点,打败了很多中国土著鳌虾(东北黑鳌虾、南京黑鳌虾等),传播范围已广泛分布到长江中下游区域。

小龙虾除了顽强的生命力,擅长挖洞是也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小龙虾属温热带淡水虾,一般栖息于永久性溪流和沼泽,也可见于沟渠和池塘。自然环境中小龙虾打洞的主要目的除了为了躲避天敌的掠食,也是为了进洞避暑或者避寒,这也是为什么3月-9月通常是小龙虾捕捞的旺季。但是伴随着打洞,小龙虾的种种危害就逐渐暴露了出来。

结合小龙虾常见的生存地点和随地打洞的习惯,再加上自身超强的繁殖能力,“破坏之王”的称号真不是浪得虚名,其带来的往往是破坏堤坝、摧毁农田等后果。2013年,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便发现了入侵的小龙虾。其一出现便通过自身的适应能力繁殖、打洞,造成田埂漏水、渗水,不仅影响了梯田美观,更是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而在国外各地,小龙虾也发挥其破坏威力,在当地水域泛滥,并对本地动植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是将小龙虾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

说到入侵物种,大家可以将之想象为在一个生物系统中相对“本地人”的“外来客”,而且这个客人还不是友好的客人。我们在生物课本上都知道生态系统指的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而天敌,是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外来入侵物种(IAS)的生长,正是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往往呈现爆发式地生长,抢夺资源,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甚至危及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入侵物种的特点往往都是繁殖和生长迅速,散播能力高,适应新条件的能力强,它们的传播,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特点,外来入侵物种往往在新引进范围内,生长繁殖超过本地生物,是公认的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小龙虾,截至2020年6月我国已发现 660 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 215 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牵扯面之广,不容我们大家所忽视。近些年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就有福寿螺、红火蚁、清道夫(用于养殖观赏鱼水族箱粪便残饵清理的鱼)、水花生、罗非鱼...等,其中很多都是各种新闻上的“常客”,危害让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福寿螺,作为食用螺于1981年引入,外观与田螺相似。其螺体内有大量寄生虫,若未完全煮熟进入人体内会破坏神经组织,严重者会导致痴呆甚至死亡。此外,福寿螺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产卵3-5万粒,喜食水稻秧苗,对水稻生产有严重危害。

红火蚁,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其原产南美,现已扩散到我国12个省份。其颜色发红,攻击性强,蜇人时会连续叮蛰多次,并同时释放毒液,被蛰后像被火灼烧的感觉,并通常伴随水泡,少数人会产生过敏性休克并有死亡的危险。蚁群也经常取食作物种子、果实等,造成产量下降等农业危害。

综上可见,于生态影响,外来入侵物种不仅对本地物种个体的生长、繁殖、遗传产生影响,更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消耗;而于社会影响,其在造成农业损失的同时也会带来本地不常见的新病原体,引发人类新疾病。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规定了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罪名。

我们在发现外来入侵物种的时候,既不要被利益蒙蔽了内心,更不能想着以“吃”治一切。毕竟引进一种外来生物非常容易,但要消化它所带来的后果,并不是那么轻松。

内容参考: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联合编写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2)》;

中国生态环境部《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第三百四十四条之一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