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无人机蜂群在战争中究竟有什么优势?
自俄乌战争以来,俄军先后遭遇“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克里米亚大桥被炸等不利战事,随后一度打得相当被动。痛定思痛之下,俄不得不切换作战模式,开始对乌克兰后方实施大规模空袭,自此俄军无人机蜂群崭露头角。
【资料图】
由卡车携带机动发射的沙赫德-136无人机(资料图)
但俄罗斯无人机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占优,因此从伊朗引进了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它们以蜂群形式游荡在乌克兰上空,四处袭扰,令乌军苦不堪言,更让乌克兰民众提心吊胆。面对俄无人机蜂群的威胁,乌军绞尽脑汁,动用了高射炮、高射机枪、单兵防空导弹乃至突击步枪等各种武器进行防空作战,但收效甚微。
究竟什么是无人机蜂群呢?这里先介绍一下沙赫德-136无人机。该机是伊朗革命卫队2021年装备的一款自杀式无人机(或称巡飞弹),全重约200千克,机长3.5米、翼展2.5米,采用翼身融合三角翼结构,在尾部安装方向舵控制航向,头部安装光电探头和约30千克的战斗部,由1台日本制造的MD-500活塞发动机驱动,最大飞行速度为185千米/小时,航程在1000千米以上,采用惯性制导,能够对较远距离上的固定目标实施精确攻击。
沙赫德-136无人机从外形上看与以色列“哈比”反辐射无人机非常相似,但在飞行性能、抗干扰能力、制导方式等各方面都难以与“哈比”相比,只能说是一款相对低端的无人机,但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廉价量多,其单机制造成本据说只有2万到5万美元,非常适合大规模量产并大批投入实施集群作战。实战中,沙赫德-136通常以5架为最小出击单位,在数百米高度巡航,利用低空蜂群模式很容易地渗透目前大多数防空系统。
说到底,无人“蜂群”作战是当前无人作战领域正在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生物界中的群体行为。在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感知、行动能力有限,但遵循简单的行为规则,却能够相互协作完成复杂的团队活动,表现出分布式、自组织、协作性、稳定性等特点,这种通过“大量局部交互产生的全局行为”,形成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正是受到生物群体行为的启发,人们开始使用大规模、低成本的小型无人作战平台,以遂行集群侦察、干扰、打击等任务,通过规模优势提高整体作战效能。
总体来讲,无人蜂群具有体型小、数量多、单价低三大优势:一是体型小使其易于隐蔽突袭。由于雷达反射面积小,具有较强的低可探测性,对方难以远距离探测,可有效压缩敌反应时间,使对方来不及反应和进行拦截。二是数量多使其宜于发动饱和攻击。由于大量不同功能类型无人系统的集群运用、协同作战,造成敌防御体系在探测、跟踪和拦截能力上的迅速饱和,从而因防空系统“应接不暇”导致体系瘫痪。三是单价低使其宜于大批量消耗作战。相对于昂贵的防御武器,小型无人机具有很好的低成本优势和较高的效费比,无人机蜂群可以不计损失地大量投入,使对方因难以承受非对称消耗而造成持续作战能力降低甚至作战失败。
**专家简介:**岳江锋,毕业于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曾在军中服役20余年。现为国营七八三厂技术专家、主任师,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岳江锋(军事科普作者)
科学审核:费伯禹(资深军事内容编审)
策划:金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