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炎炎夏日,令人不胜其扰的蚊子开始肆虐。这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老物种,不仅叮人肌肤,被咬后令人痛痒难耐,还嘤嘤嗡嗡扰人清梦。正如古诗里控诉的那样,“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旅馆疏窗暑正炎,飞蚊无数恼人眠。”不仅如此,蚊子还会传播多种病毒和疾病,包括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和黄热病、丝虫病等。

古人对蚊子深恶痛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驱蚊灭蚊。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采收艾草、蒿草等中药材,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发出浓烟驱蚊。南宋诗人陆游仿效北宋梅尧臣诗体,写了一首《熏蚊效宛陵先生体》,诗中云:“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夏天乘凉时因为蚊子过多,诗人用扇子驱赶但效果不好,怎么办呢?他用艾草编成“燃火绳”,点燃熏蚊。

这种药草驱蚊之法很奏效,逐渐沿袭下来。明代方孝孺在其散文《蚊对》中,记述了书童驱蚊之法:“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书童到野外采来艾蒿,趁着鲜湿,裹在其他干草中点燃,散发出的浓烟“左麾右旋”,这样就把蚊子驱赶出去了。

古人还在有驱蚊功效的中草药中添加雄黄,研末制作成香,用以驱蚊。北宋《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浮萍为多年生漂浮植物,极易获取,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称“五月取浮萍阴干,烧烟可以驱蚊”。雄黄是一味有毒的广谱驱虫药,也能驱蚊虫,浮萍中略加一点雄黄驱蚊效果更好。用纸包裹加入雄黄的浮萍粉末,缠绕成香烛,这应是最早的“蚊香”。

古人还发明了一款“灭蚊灯”,小巧精致,实用性很强。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里称这种灯为“吸蚊灯”,葫芦形状,灯一侧开有如喇叭口状的小窗,用时吊在蚊帐的顶部。当灯捻被点燃后,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和热气流上升的原理,将其吸入灯盏内用火烧死,从而达到灭蚊的目的。这种吸蚊灯精巧又科学,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还有采用生物灭蚊法的。古人在院中置一水缸,注入清水,放几块石头,然后在水缸里养蝌蚪养青蛙。蚊子喜阴喜水,必须在水里产卵以繁殖后代。如此一来,盛水的大缸便成了最吸引蚊子的地方,于是孑孓、蚊子统统被缸中的青蛙吃光。这种“灭蚊缸”成本低、无公害,又简单易行。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深谙驱蚊之术,他作有一首《驱蚊歌》,诗中云:“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除了用苍术、艾草等草药点燃熏蚊外,他还希望利用蚊子的天敌蝙蝠来除蚊。蝙蝠拥有超声波定位技能,捉蚊食蚊的效率很高,据说一只成年蝙蝠一个晚上可以吃掉大约260只蚊子。从蒲松龄的诗中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利用蝙蝠驱蚊这种神奇之效。

(刘琪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