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五月末,河南小麦熟成后被迫在地里发霉发烂,仍然使许多人心有余悸;近期,台风“杜苏芮”带来的特大洪水现在仍然牵动着我们的心,淹没在洪水中的村庄、被冲垮的桥梁、等待救援的老人与孩子……

回看全球2023年上半年,从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到欧洲、北美提前到来的山火,再到“地球最热的一天”,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正在逼近我们每个人。

气候变化不仅让天气现象变得更极端,也给脆弱地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除了城市区域之外,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危机也值得被看见:自古以来,西北地区就是中国关键的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孕育大江大河、调节局地气候的重要作用;这里还保存着大量石窟壁画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文脉。与此同时,中国西北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

今年的“4·22”地球日,Justpod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共同发起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故事”特别企划。分别从从生态、产业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植被恢复、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我们想要邀请你回听这次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和我们再去重温那些气候知识以外的,更具体、更人文、更在地的气候故事。

‍绿色和平在8月4日最新发布的报告《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以甘肃省为例》则进一步显示,西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增速达到0.34℃/年,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其极端降水事件也在显著增加。这让高度依赖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的西北地区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经济产业发展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等方面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长期关注中国气候地理的专业研究团队,选取甘肃省为典型案例,从生态系统、特色产业和文化历史遗迹三个角度,对气候变化影响下西北地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了系统性考察评估。参与录制了敦煌石窟讨论的节目、同时也是撰写报告作者之一的绿色和平资深研究员李朝认为,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温与降水模式的变化,其不仅影响了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次增多和强度增强,也让高度依赖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的西北地区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经济产业发展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等方面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了解更多《文明的温度》调研发现。

忽左忽右257|小麦、海洋与热浪:土摩托谈人类面对的地球危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