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今天3时20分

我们迎来清明

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

天气清澈明朗

万物生长

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一个“很巧”的提醒:

4月3日-5日,是清明小长假。

巧的是,这三天,我们连着过了三个节。

4月3日,三月初三,是踏青游春的上巳节,

就是微醺的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之日。

4月4日,寒食节(冬至后105天),

不同于上巳“信可乐也”的氛围,

这一天“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祭扫悼念时。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今时今日我们口中的“清明”,

其实是清明节气、上巳节与寒食节

三个时节交汇融合而成。

时光悠悠

新故在这里交织

过去、未来

引人们深思

清明·三候

一候

桐始华

第一个五日,白桐绽。

《埤雅》中载,桐树知晓日月变化。

白桐花开,清明恰来。

照水扶风,幽芬沁脾。

二候:田鼠化为鴽

字面意思是老鼠变成了鹌鹑那样的鸟儿。

古人认为,田鼠为至阴之物,鹌鹑为至阳之物,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喜阳的鹌鹑活动愈频,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雨过春深,则见虹霓,七彩霓虹定格春日胜景。

清明·养生

少吃“发物”

清明节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养生宜养肝,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时节最旺。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造成各种疾病。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羊肉等,应少吃或忌吃。

忌久坐卧

清明“春瘟”流行,但人们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诚然,万事过度俱反,季节交替之际,应保持平和心态,适当运动强健体魄。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定下寒食节,各家各户不点火只吃冷食,而寒食节后一天为清明节。

《旧唐书·玄宗纪》载:“寒食上墓,宜编五礼,永为恒式。”将墓祭时间固定在寒食节。宋代又规定:“寒食至清明之日,各地均须祭扫陵墓……以尽恩时之敬”。

清明是上坟祭祖的大日子。大姓宗族,由族长带领族人到祖墓团祭,更多的是各家各户自往先人茔地跪拜祭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思忆故人是为更好地面对未来,

追溯是为更好地传承。

墓边花草恣意生长,

亦如人世间希望生生不息。

荡秋千

从前清明风行插柳,所以清明也有“柳户清明”之说。所谓插柳,既有屋檐插柳,也有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以柳为笛。

放风筝

风筝又叫“纸鸢”,拿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纸或绢,拴上长线即可。也有人会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任风筝飞走,寓意除病消灾。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清明·饮食

青团

清明时分,中国南方多地有食青团、艾草粑的习俗,人们通常将雀麦草汁和糯米糅合在一起,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草香绵长,亦口感清新。

清明螺

“清明螺,赛老鹅”,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味道极好,让人为之倾倒。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清”。“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形容的就是清明螺的美味。

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炒螺蛳和老藕。这都是养蚕人家立的规距,据说,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顶瓦缝里抛,声音能吓跑老鼠。同时,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窝,不再出来骚扰蚕。那么老藕哩,是不是断后能拉出更长的丝来?

馓子

“馓子”,古时叫“寒具”,为寒食节禁火时食用。北方馓子主要以麦面为主料,粗粝干爽;而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精巧细致。油炸成的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香脆可口。

养生小贴士

适度“春捂”,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在饮食上,宜少食燥热食物

多吃柔肝养肺健脾的食物

如荠菜、芹菜、油菜、菠菜、胡萝卜、

莴笋、韭菜、山药、大枣等

适当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注意补充水分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健身小课堂

屈膝悬空侧摆腿

此为臀部训练动作,站立双脚与肩同宽,

右膝弯曲,左腿从侧面抬起保持悬空,

用左臀发力,带动左腿上下摆动,

此动作一定要注意发力点在臀部,

而不是靠腿部惯性上下摆动。

四个八拍后换另一侧练习。

一支折菊,予故人

一行泪水,忆往昔

一杯清酒,寄相思

清明的意义

是缅怀先人,抚今追昔

美好并不永恒

终究要随时间离去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要认真对待

身边的每个人、每一天

清明最大的意义

是珍重,也是珍惜

综合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中国天气网、科普中国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