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办,高校科幻平台、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联合承办的“科幻咖啡馆”系列活动在北京举办。本期活动以“从阅读中探索我们时代的科幻写作”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会长龚秋实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首届“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获奖者刘瀚诚,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青年作家、“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评委钟天意,以及著名科普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凌晨等进行主题分享。
刘瀚诚首先进行分享。他认为,“大量科幻作品的阅读储备是培养优秀科幻作家必不可少的过程”。在创作科幻作品时,如果比较熟悉世界科幻史,会很容易想到一些点子,以及这些点子涵盖了哪些问题、体现了何种思考、对应了哪种社会现象。以此为基础,还会在创作时有一个很谨慎的考量,比如人们关注什么、担忧什么,或者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更应该关注哪方面。这些都需要从阅读积累中探索。
钟天意认为,目前科幻写作遇到困境不仅仅是因为点子不够,更多是因为科幻文学甚至主流文学趋于衰弱。通过引用波兰作家莱姆创作的《无敌》《索拉里斯星》《伊甸园》等经久不衰的科幻作品,提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让读者感到一种强度”,这种强度来自于好的创作。首先是从生活的事务中挣脱出来,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与日常不同的反常感、别扭感,这是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点。其次,是与惯常的话语(比如科学家的形象,一般是白发老爷爷)做对抗,这是当下科幻文学创作应该注意的。
凌晨分享的题目是“好的时代作品是从树立典型中突围出来的”。她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经典文学作品中都有树立典型,比如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但之后的30年,经典作品少了。《三体》之所以能从众多科幻作品中突围出来,首先是经过了十多年的打磨,其次它所关注的宏大叙事以及人和科技的点是一种典型,这也是目前很多科幻作家想效仿的。我们要突破《三体》,写出更好的、超越时代的作品,就要去想怎么树立新的典型,比如人与自然、人与未来,同时也要了解科技,超越科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决定科幻文学的未来。
嘉宾分享环节结束后,与现场的同学进行了沟通交流。大家表示,参加本次活动,得到了很多收获,不仅增加了对科幻的兴趣,也加深了对科幻创作的认识,还了解了当前世界科幻发展的进展,感受到了中国科幻创作者们的创作热情。
(排版:张馨木 编辑:齐钰 审定:邹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