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八期实践采访活动邀请专家为科学小记者们带来《中国饭碗中国粮 中国耕地做保障》专题讲座。

撰文/记者 李晶

11月18日下午,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房山区科技活动中心、房山区大石窝镇南尚乐中心小学协办、北京科技报社执行,房山区委宣传部、房山区教委、房山区文旅局提供支持的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八期实践采访活动在线上举行。


(资料图片)

活动邀请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郧文聚以《中国饭碗中国粮 中国耕地做保障》为题,为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南尚乐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他还与同学们通过线上互动,交流了“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及“传承科学家精神”的话题。来自一直播、北京科技报客户端、微博、抖音平台等21.6万名观众在线同步收看。

土壤是门****大学问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土地日的国家,截至目前也是唯一一个有土地日的国家。郧文聚告诉同学们,我们国家之所以重视土地,不仅因为土地关系到肚子吃饱、日子过好,而且土地中的耕地还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

“在土地日的纪念主题中,几乎每一年都要提到耕地”,郧文聚解释说,中国用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8%的人口,是非常了不起的,也非常的不容易。所以要研究国土空间格局的高质量发展,保持耕地的产能,划准、稳住、建强、用好永久基本农田,让这个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最宝贵资源永远是镶嵌在美丽中国神州大地上的那一片“祖母绿”。

为什么重视耕地?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耕地情况也面临一些调整。如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的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如今,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账,还要逐步的把旧账还上。

郧文聚告诉小记者们,粮食生产要降成本才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分散、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需要向规模经营过度,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约为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因而我们要立足于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要让中国的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大家知道我国现行的耕地红线是多少亩吗?”郧文聚问道。

“18亿亩。”

听到这个答案,郧文聚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18亿亩的耕地红线,就是中国粮最基础的一份保障,而且,不仅要保证18亿亩这一耕地数量,还要保证这18亿亩耕地的质量。

除了在生产源头对粮食的保障,在消费的环节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郧文聚表示,自己和身边的亲友,都在践行“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也是保障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重要举措。他也向小记者们发出倡议,希望大家都能加入“光盘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科学的目的是求是

“学习到底有什么用”,这可能是孩子们为之烦恼的问题,所以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面对这个问题,郧文聚坦诚地回答,自己小时候也很贪玩,但老师指引他多背诵诗歌,而他恰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学会了欣赏与创造真善美的方式。

郧文聚还分享了自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他提到实事求是,并表示科学最重要的是“求是”,也就是通过客观观察找到事物背后的规律。比如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受到重力的影响,水从势能高的地方往低处流。“求是”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作为一名工程师,就是要通过工程措施和方法,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他也希望小记者们有“求是”的理想,成为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作为一名科学家无上光荣,同学们一定要努力。”

一个多小时的线上讲座,让小记者们对中国粮、中国耕地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在和郧文聚研究员的互动交流中,听到了一位科学家对学习、对科学精神的深入思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