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陈平教授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技术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一项应用在水泥产业上的技术,每年能节约电能36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吨。实现这项成本节约、节能减排技术,并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的,正是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绿色建材新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平。

现如今,不论是乡村的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摩天大楼,都离不开水泥,人类世界正在被水泥塑造。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4.2亿吨,占到全球总产量的58.6%,2014年再创新高达到24.76亿吨。如此巨大的水泥生产背后不仅是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产生的粉尘和二氧化碳也对生态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国家厉行节能减排政策的形势下,如何应用新技术改进传统水泥生产方式,成为当前该领域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资料图】

陈平自主自觉地挑起科研的担子,开始长期从事绿色生态水泥研究及新型建筑材料工厂设计等工作,在高效粉磨节能技术开发、高性能混凝土及固体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绿色生态水泥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介绍,水泥粉磨电耗占生产总能耗的30%和总电耗的70%以上。在现有水泥粉磨技术中,管磨装备与工艺的投资省、维修费用低、运转率高、水泥颗粒级配质量好,因此我国95%以上水泥生产采用管磨技术。但管磨的能耗较高,生产效率低。 此外,水泥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吸纳使用工业废渣,促进废弃物再资源化,既可节省自然资源,又能起到节能减排和治理保护环境作用。但大多数工业废渣坚硬难磨、含水率高、成分波动大,造成生产能耗和成本高、实际利用率低。

陈平和他的研究团队针对当前我国水泥绿色制成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研发了“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技术,该技术成果研究发明了高效节能开流选粉磨技术,研究开发了与制成工艺相配套的关键实用技术,形成了先进的水泥绿色制成技术体系。具体来讲,发明了立体筛分装置、重力——风选技术、磨内多重分选系统、细磨仓功能装置,开发出高效节能的“开流选粉——粉磨一体化”装备,显著提高了水泥粉磨的节能和生产水平;研究开发了湿物料烘干、湿粘仓料配送、偏转扬料烘干、废渣化学——物理复合活化、多组分细粉料高效均化等关键技术,并对关键技术和工艺进行优化和系统集成,有力推进了水泥绿色生产科技进步;根据各种实际生产情况,研究开发出三类9种应用模式:水泥粉磨节能技术改造及装备应用4种、废渣微粉生产应用4种、新建水泥生产应用1种。

该技术成果可简化生产工艺,节省投资10%~15%,节电10%~30%,提高产量10%~25%,提高废渣利用率10%以上。技术适用性好,既可用于新线建设,也能对已有磨机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适用于难磨物料,为工业废渣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该技术成果目前已在全国23个省区的402条生产线得到成功应用,累计生产水泥23660万吨,消化利用工业废渣9500万吨,节电170000万千瓦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760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约170亿元。

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验,成就了今天的陈平。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工程设计项目,担任了30余项工程设计项目的总设计师,先后获国家级奖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技术发明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等荣誉。

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平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技术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曾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陈平,“一位研究水泥技术几十年的科研人员,以山水桂林为起点,在建材领域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绿色革命,为世界搭建了一条通向低碳建筑的桥梁。”如今,陈平所带领的绿色建材新技术研究所,立足国际建筑材料科技前沿,正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节能建材和建材制备新技术,力争在5~10年内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广西及周边省市绿色建材、节能建材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陈平深知,只有创新,才能让科技事业不断向前,传统水泥行业的“绿色革命”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蔡良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