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午,D2809次列车在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撞上了突发侵入铁路线的泥石流,列车7、8号车厢发生脱线,1死8伤。而唯一死亡的人员正是这列动车的值乘司机杨勇。

在突发情况的生死关头,杨勇准确判断出危情,及时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用自己的坚守和殉职代价,保住了一车人的生命。他的英勇行为令人感动,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称颂和缅怀。

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时,采用了一个少见的词,叫“肌肉记忆”,说有关专业人士分析,杨勇之所以在第一时间采取了紧急制动,是因为平时训练刻苦,让紧急制动成为“肌肉记忆”,在危机时刻是“肌肉记忆”起了作用。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先了解什么叫“肌肉记忆”所谓肌肉记忆,是指除了大脑,肌肉也具有记忆效应。也就是某种动作重复训练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或者说某种本能,这种记忆是不需要通过大脑来指挥的,一旦形成,遇到某种情况时就会突然自动发生。

肌肉记忆获得的速度是很慢的,需要经过长久的训练才能渐渐形成。但一旦形成,就很难忘记丢失,有时候过了很多年没有遇到采用某种肌肉记忆的事情,一旦发生需要应对的情况,就会被激发。也可以通过很短的训练很快得到恢复。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肌肉记忆”的实例,如弹钢琴、弹拉吹各种乐器、打乒乓球等体育赛事、擒拿格斗、躲避攻击等等,都有“肌肉记忆”,也可以说是本能的影子,这些本能都是在电光火石之间就要出手或出脚,根本来不及思考。

在打乒乓球时,对方快速变化打过来的球,根本无法用脑子去想,握拍的手就自然会迎上去;弹钢琴时哪根手指按动哪个键也不容去想;突然有个东西朝你飞来,你的身体会自然做出规避的反应,这也来不及用脑去想。

学骑自行车时,为了保持重心,身体必须与自行车倾斜的方向一致,才能够让行走的自行车保持平衡。可没学会之前,明明知道是这样,但身体老会往反向倾斜,结果自行车就会倒得更快;学会了不用想,就自动能够保持平衡了。

开汽车也是这样,方向盘、油门、刹车需要协调,刚学习时完全要脑子指挥手脚,想着什么时候要转方向,什么时候要刹车,就老是跟不上,有时候还会搞反了,错将油门当刹车,许多事故就是这样发生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多训练,更需要多开,熟练了,车就像和自己的手脚融为一体,再也无需脑子指挥了,需要踩油门、刹车、打方向时就会自动执行,这就是肌肉记忆。

不但是肌肉,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会产生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协同起来,共同应对突发情况,这叫“协同记忆”。所谓熟能生巧、本能反应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我的理解是肌肉记忆也好,协同记忆也好,说的都是迅捷的反应,这种反应一般都不应该超过1秒钟,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叫肌肉记忆或协同记忆了,而是大脑指挥的结果了。

因此,我觉得“五秒肌肉记忆”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一些媒体报道将杨勇在危机时刻采取紧急制动行为称为“五秒肌肉记忆”,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即便杨勇发现情况立即采取紧急制动,也是电光火石之间发生的事情,根本没有经历五秒。

如果经历了五秒,就不是“肌肉记忆”了,而是大脑思考要不要行动的理智行为了。有关D2809动车事故的报道说法是,当列车行驶到月寨隧道内时发现线路异常,值乘司机在5秒钟内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列车滑行了900多米。高速铁路防撞墙和轨道结构的整体防护作用,避免了列车颠覆坠落。

根据这个说法,我的理解是,当值乘司机杨勇发现线路异常,在5秒钟内进行了紧张思考后,决定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因此这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不应该归结于“肌肉记忆”行为。而他采取的制动操作,则由于长期训练形成了“肌肉记忆”,无需大脑指挥就本能完成了。

但这个肌肉记忆,与“五秒”不能联系起来,否则就模糊了“肌肉记忆”的特性。

在5秒钟采取了紧急制动,紧急制动后还滑行了900米,这期间又经历了多少时间呢?我没有找到事故发生时列车的速度,但可以根据紧急制动后还往前滑行了900米来估计一下当时的速度。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列车时速120公里时,紧急制动限值800米;时速140公里时,紧急制动限值1100米;时速160公里时,紧急制动限值1400米,动车时速200公里时,紧急制动限值2000米,时速250公里时,紧急制动限值3200米。

根据上述紧急制动后限值的滑行距离,我们可以得到D2809动车当时即将进站,速度还是较慢的,大概时速在130公里左右,杨勇用了5秒时间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然后又滑行了900米。也就是说,从杨勇发现“线路异常”,到采取紧急制动措施,这5秒时间列车行进了180米,加上滑行的900米,列车行进了1080米。

滑行900米所需时间,我们按制动后平均速度降低一半计算,需要花50秒时间。如果平均速度更慢,则所花费时间就更长。也就是说,杨勇发现情况后,到牺牲,期间所经历的时间至少有55秒,差不多1分钟时间。

在这1分钟时间里,他完全可以往后逃避保命,即便在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后也还有50秒时间可以逃生。

但他没有逃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力图把车停下停稳。最终他殉职了,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车人的安全。因此,在这里我要纠正某些媒体的报答偏差,这不是肌肉记忆,也不是什么“英雄殉职前的五秒”,而是1分钟的面对、思考和选择,因此才更尤为可贵可敬可泣可歌。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动车时速为250公里(见上面截图),如果这样,900米是不可能停下的,撞到泥石流再滑行了900米后,撞上月台停下的。这样杨勇殉职的具体时间就无法确定了。但不管怎样,这种牺牲都不是简单一句“肌肉记忆”能够诠释的。

这里借用一位和杨勇一样的列车司机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杨勇的牺牲,我既感到痛心又感到骄傲。遇到这种情况,相信任何一位司机都不会采取制动后,往后面车厢跑,因为你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情况。司机一般都会等列车停稳,如果真的要下车,也要等所有乘客下车之后。

谢谢这些敬业坚守岗位的人们,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社会才得以更安全和更和谐。也希望我和你都一样,以这样的人为傲,并且也能成为这样的人。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请勿侵权抄袭,敬请理解合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