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母亲节,大家会想到康乃馨、萱草花等与妈妈有关的植物,那么是否有象征父亲节的植物呢?
(相关资料图)
图片来源:veer
Part.1
玫瑰也能送父亲,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Sending my warm wishes and lots of love to my dearest father who is the rose I always loved.”
玫瑰花常常被伴侣用来表达彼此之间的爱,但是玫瑰花除了送爱人,也可以在父亲节这天送给爸爸。
选择玫瑰作为父亲节传统花朵的想法是由父亲节的创始人索诺拉·路易斯·斯马特·多德(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女士提出的,人们遵循在父亲节佩戴玫瑰花的习俗,以此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根据传统,如果一个人戴着红玫瑰,就象征着他/她的父亲还活着,佩戴白玫瑰则表明佩戴者父亲已经离世。
图片来源:veer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彼此赠送的玫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玫瑰,而是杂交香水月季(Hybrid Tea Rose)Rosa x hybrida,杂交香水月季由杂交长春月季Rosa x Hybrid Perpetual与香水月季Rosa odorata (Andr.) Sweet杂交选育得来。
而真正的玫瑰 Rosa rugosa与市面上常见的玫瑰品种有所不同,它的花朵相比之下并没有那么娇艳,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了,并且由于玫瑰 Rosa rugosa的茎干上长着密密麻麻的尖刺,所以导致它并不适合送人,而是多用于制作食品,比如我们通常食用的鲜花饼和玫瑰花茶就取材于它。
玫瑰 Rosa rugosa,其平淡无奇的花朵和多刺的茎干使其作为鲜花送人基本无无望
(图片来源:网络)
Part.2
香椿用来吃之前,也不妨送父亲一束
“寿堂已庆灵椿老,年年岁岁,重添嫩叶,频长繁枝。”
楝科香椿属的香椿 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毕竟春季香椿炒鸡蛋作为时令菜会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春季时令菜香椿芽
图片来源:veer
而在我国历史上,香椿除了用来果腹,还留下了不少文学创作呢。
早在战国时期,庄周在《逍遥游》中就有说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椿树树龄之久,所以人们也常以“椿年”“椿寿”来指代长寿。
北宋词人晏殊在《椿》中写到:“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何用八千秋,腾凌诧朝菌。”以“椿”的繁茂长寿、生生不息,来衬托生命短暂、渺小的朝菌。
在我国的文学创作上,文人墨客十分注重意象,而椿又常种植在庭院前,它就像守护家庭的父亲形象一样,所以就有了以“椿庭”象征父亲的说法,这和北堂种植萱草象征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而在我国成语中“椿萱并茂”就用来比喻双亲健在。
香椿的种植历史并不短,在汉代就已经广泛栽植,在唐朝更是与荔枝一同作为佳品上供给皇室。香椿的使用价值极高,它的木质坚硬、纹理美丽、耐腐力强,是一种优良木材。香椿的根皮和果实更是可入药,具收敛止血、去湿止痛的功效。
香椿的成熟开裂的蒴果类似一朵朵盛开的百合
图片来源:veer
除此之外,近年还推出了一种园艺种香椿 Toona sinensis"Flamingo",这种园艺香椿的叶子在春季呈现梦幻的粉色,种植在庭院前将更具有观赏性。
不过,人们经常弄混香椿与臭椿这两种植物,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原名樗(chū),是苦木科臭椿属植物,在国外臭椿因其叶片秋色绚丽也被称为Tree of Heaven天堂之树,广泛作为行道景观树种。
臭椿树的绿叶和红色花朵
图片来源:veer
臭椿与香椿十分相似,最大的区别恐怕是它与众不同的味道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叶、果实和树干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区分。臭椿为奇数羽状复叶,香椿一般为偶数(稀为奇数)羽状复叶;臭椿树干表面较光滑,不裂,香椿树干则常呈条块状剥落;臭椿果实为翅果,香椿果实为蒴果。
臭椿的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
图片来源:veer
Part.3
送父亲一朵石斛兰,夸一夸他
“藓痕分螺砢,兰颖聚琳琅”。兰科石斛属植物在野外大多生长在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山谷岩石上,全世界约有千余种石斛,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至大洋洲,其杂交选育出的众多品种均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石斛兰因为其独特的生存环境,所以极具秉性刚强、祥和可亲的气质,石斛兰的这一特性与父亲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不谋而合,因而被众多国家视为“父亲节之花”的不二之选。
父亲节送石斛兰,也可以向父亲表达对他坚毅与勇敢的赞美之情。
石斛兰
图片来源:veer
当然,近年来,除了玫瑰、香椿和石斛作为父亲节礼物,君子兰、向日葵和百合等花色明亮、火热的植物也颇受人们的青睐,热烈的花朵象征沉默而又炽热的父爱。这个父亲节,如果你不好意思向父亲大声说一句我爱你,不妨让这些花朵来替你说吧!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阅琅
编辑:王婷婷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