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要说最令人羡慕的体质,那必然是不发胖体质。炸鸡火锅哐哐吃,今天奶茶明天可乐。嘿,就是不长胖!而有的人,却是喝水都发胖,似乎只要今天多喝两口水,明天身上就会挂上二两肉。01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怎么会这么大?
不长胖,基因确实很重要。容易吃胖还是不容易吃胖,都和一个“贪吃基因”有关。
在医学上这种基因的名字叫做 FTO 基因,全称是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它位于人体的第十六号染色体上。这是人体中常见的肥胖易感基因,人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 FTO 基因是变异后产生的。
那些不容易长胖的人,**多是 FTO 基因没有变异的幸运儿,**这部分人很容易产生饱腹感,一旦身体摄取了足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热量,就会产生饱腹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吃饱,即使食物再美味,他们也可以轻松地吃饱了就停,不太会出现超量摄入热量的问题。而且驱动他们进食的动力主要就是饿了,而不是“心情不好”“心情好”“好生气啊,吃点吧”等等各种各样的根本就称不上理由的理由。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给自己安排一顿,而且往往吃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人,可能就是 FTO 基因发生变异的人。**对于 FTO 发生变异的人来说,他们是真的管不住自己。**在其大脑中,食物除了承担着提供热量,维持正常生理的功能,更是快乐的源泉。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对于他们的大脑来说,是巨大的奖励,这种奖励带来的快乐甚至会压过胃肠道的报警信号,和食物带来的快乐比较,饱腹感信号的强度实在是太弱了。简单来说,FTO 基因没有变异的人是吃饱了就一口都不多吃了,而 FTO 变异的人可能是吃饱了还能来两口,即使不饿也能来两口。不信?找你身边的瘦子和胖子朋友对比一下他们的饮食习惯。实际上,**在人体内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有很多。**比如静止基因,会让你更难下定决定去运动,运动后正反馈产生的多巴胺也比别人少,自然对于运动本身也更加提不起兴趣。但是,基因并不会决定一切,后天的发育和个人努力更重要。02
有肥胖基因就瘦不了?
当然不!
**“管住嘴迈开腿”,**绝对是维持体重、减重最有效的法则。而在这条黄金法则背后,其实是营造的是——热量差。人体每天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就是基础代谢。就算一整天坐着一动不动,身体也会消耗掉这些热量,因为它们是用来维持身体的体温、呼吸、心跳、血液循环以及各个细胞、器官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基础代谢占到了每日能量消耗的 60%~75% 左右,是每天能量消耗的大头。除此之外,**人体每天的走动、锻炼还会消耗额外的能量。**消耗吸收食物本身也需要能量,这部分被称为食物热效应。因此,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其实是基础代谢、日常活动消耗能量以及食物热效应的总和。每个人每天都会摄取一定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在消化吸收后可给人体提供一定量的热量。如果每天消耗的热量高于摄取的热量,这个热量缺口就会让机体更容易瘦。而如果每天摄取的能量都比消耗的能量多,那么很显然,肥胖也会自然地发生。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些人的基础代谢确实天生比别人高。**所以,这部分人即使不动,也能瘦!但值得庆幸的是,基础代谢这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的。**在静止状态下,肌肉消耗的热量是比较多的,**因此增加全身肌肉含量自然能够增加基础代谢。这也是为什么有长期运动、健身习惯的人,吃得都不少,但不怎么长肉的原因。**长期的锻炼可使骨骼肌含量增多,**从而帮助消耗更多的热量,即使同样坐一天、躺一天,他们能消耗的热量都会比一般人更高。对了,想要提高基础代谢,像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这样的运动形式可能会比慢跑更有效果。此时,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有静止基因,我实在不想动“,于是选择了节食减肥。 比如一名成年女性每天热量推荐摄入量是 1800 大卡,硬生生不吃不喝卡到 800 大卡以内,该吃的晚饭变成了苹果,该吃的蛋白质变成了蔬菜。坚持一段时间,这么大的热量缺口,自然也会瘦下来。但是,**一旦恢复正常的饮食,很快就会回到原本的样子。**甚至,还会比原来更胖,**这就是所谓的反弹。**其实,**长期的节食会影响到人体的基础代谢,**身体为了在低热量摄入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降低消耗,甚至消耗肌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哪怕已经恢复到正常的饮食,这种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也不会立刻就回到正常水平,因此,有些人即使吃得不算多,依然可能会胖回来。因此,想要减肥并且减肥效果能够保持下来,真的不要过度节食。**科学饮食加上规律的运动,**才是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手段。此外,也可以适当优化饮食结构,比如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吃优质蛋白质、优质碳水等等,相信我,不饿一次肚子你依然可以成功减肥!**最后,值得警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真的长期吃得多、不动弹还疯狂掉秤,一定要引起关注。**甲亢、消化系统疾病、进食障碍以及糖尿病、肿瘤、慢性感染、寄生虫等等问题都有可能表现出这样的异常,在感叹自己的神奇体质之前,最好去医院做一个彻底的排查。出品|科普中国作者|海德拉 科普作者审核|吴萍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