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的心脏砰砰跳”,未必是邂逅了心上人,有可能是房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为不规则的f波。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少数患者会有胸闷、头晕、黑曚,也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如上所述,房颤貌似并不致命。但是还有一组数据:与没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4~5倍,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2~3倍,死亡风险增加2倍,至少1/3~1/4的房颤患者患有缺血性脑卒中。房颤明明是心脏的问题,怎么和脑卒中扯上了关系?

左心耳里“养育”出致命血栓心脏也有“耳朵”样的结构。这里说的左心耳,是指在左心房前侧壁下方的一个盲端样结构。它担负着调控左心室充盈压、稳定血流、分泌心房钠尿肽等作用。左心耳里充盈着血液,兢兢业业地履行着它的使命。但是,房颤发生时,本应规律搏动的左心房节律不规则,牵连着与之相连的左心耳有些懵:原本跟着左心房的节律走就行,现在它乱了,我该怎么办?是收缩还是舒张?是把血液泵出去还是留在左心耳里?犹豫的结果,使得左心耳里的血液出现滞留和旋涡,血流慢了下来,如果再遇上房壁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就会由此诞生。左心耳里“养育”出来的血栓很不稳定,脱落下来随着血流四处游走,如滞留在脑部,即可引发脑卒中。

抗凝药预防脑卒中是房颤治疗的重点

抗凝药物的使用,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中提出,“必须高度关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应根据脑卒中风险评估进行抗凝治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的《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指南及专家组报告》中也提出,房颤综合管理措施,包括预防脑卒中、改善症状和控制危险因素,其中,预防脑卒中是中心环节。医生会对就诊的房颤患者进行一项名为“CHA2DS2-VASc”的积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有卒中病史,有没有心力衰竭、血管疾病等。积分男性≥1分、女性≥2分的房颤患者,都需要开始或考虑开始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使用因人而异目前,房颤患者使用的抗凝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另一类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华法林是传统抗凝药物,也是一个挺“讲究”的药物:剂量小了,抗凝效果达不到;剂量大了,出血风险增加。不同的患者对其剂量要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还容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因此,华法林的用药剂量是“调”出来的,经过2~4周的时间,多次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同时调整用药剂量,将INR值“调”至2.0~3.0,才能降低脑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相对于华法林,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由于不必常规检测凝血功能,“用户体验”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使用。不论选用哪一类抗凝药,都请记住,抗凝药是房颤患者的“好朋友”,除非出现禁忌证或严重不良反应,切勿轻易放弃。房颤患者用药注意事项1

除了抗凝药物,房颤患者还可能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美托洛尔、地尔硫䓬等,务必遵医嘱使用。2

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需定期(一般为4周1次)进行INR值的检测,保证超过60%的时间内INR值维持在2.0~3.0。3

对使用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每年检测一次肝肾功能。4

房颤患者应当根据抗凝及其他治疗的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随访。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除了预防血栓,关注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合并疾病也很重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