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资料图)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前身世界糖尿病日(WorldDiabetesDay,WD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旨在唤起政府、媒体及公众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共同为糖尿病防治工作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选定11月14日,是为纪念FrederickBanting诞辰,他与CharlesBest一起于1922年在发现胰岛素(用于拯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疗法)方面发挥了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利用障碍所致的以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升高或尿糖阳性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肾功能衰竭、致残、死亡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在国内外的患病率每年都在升高,对糖尿病进行防控,可有效减缓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糖尿病学会、世界糖尿病基金会等权威机构对遏制糖尿病流行的共识是:只有预防和干预才有可能减缓并逐步从根本上遏止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我国糖尿病防控现状:1995年,原卫生部下发《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并在1997年将糖尿病作为国家慢性病防治重点之一,提出糖尿病防治的具体目标、任务、对策和措施,使糖尿病防治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部分。为控制糖尿病发展,我国在糖尿病防控上也采取一些措施:⑴医院、社区管理在行动:(1)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我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世界上开展最早、历时最长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研究,该研究于1985年启动,随访23年,干预6年。结果显示,在随访的23年间,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为56%,大于正常人群的21%。1997年发布第一阶段研究成果表明,6年饮食和运动干预能预防或推迟糖尿病长达14年,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显著减少糖尿病发生率,这说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67% ,1994-1995年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为2.5%。1996年增加到3.21%,2000-2001年,升至5.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有更严重的趋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版)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城市为12.3%,农村为8.4%。2013年高达10.4%。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为1.096亿,居世界第一位。糖尿病患者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93.7%。新诊断的20岁以下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显示,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2倍。

直到现在,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然持续上升,2021年我国有1.41亿名成年糖尿病患者,约有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每年,糖尿病相关死亡人数近140万,相当于每22秒就有1名中国患者死于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受到越来越多中老年甚至年轻人的重视。

想要真正有效的预防糖尿病,我们必须需要先了解它。前文提到,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利用障碍所致的疾病,而胰岛素是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对身体营养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人体自身分泌胰岛素可以帮助维持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而外源性注射胰岛素则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是迄今为止降糖效果最强的药物。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高达93.7%。2型糖尿病是一类因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在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千方百计想办法降糖,认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行了。

其实,糖尿病没那么“单纯”,它往往还会合并血脂异常、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只是血糖升高,生活中,不少血糖升高的患者在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时发现,体内胰岛素并不缺乏,甚至还高于正常水平,但血糖却高于正常值。医学上将这种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它是糖尿病发生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胰岛素抵抗不但造成高血糖,过高的胰岛素还会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造成血脂代谢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不正常及体重增加等。其中,高血糖和高血脂还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受损后,血液中增高的脂质就会附着其上。另外,血液里具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会聚集过来,久之就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硬化和堵塞,引发冠心病和脑梗等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降糖的同时要调脂,**大量临床证据显示,严格控制血糖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其死亡风险作用有限,尤其是病程长、年龄大和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或伴有多个心脑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因此,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才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科学、合理的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血糖、血脂和体重的控制等,并在有适应证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其中,血糖、血脂和体重的控制应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

1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的护理对是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控制饮食,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实行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

根据病人自身体重和状态,估算一天中大致消耗的热量,一般来说成人的饮食总热量要参照其标准体重以及其体力活动的程度。从事重体力的患者的热量为40千卡/公斤, 中度体力劳动者的热量为30~35千卡/公斤, 轻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患者的热量为25~30千卡/公斤, 休息时的患者的热量为20~25千卡/公斤。生长发育期、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10%~20%,过重或肥胖者相应减少10%~20%。对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分配。脂肪:每日0.6~1.0/kg,约占总热量的30%。蛋白质:每日0.8~1.2/kg约总热量的12%~15%。其余部分碳水化合物补充约占50%~60%。

三餐饮食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防止血糖波动过大,这样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蛋白质作为生命存在的基础物质, 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糖分过多容易出现蛋白质不足的现象, 导致细胞新陈代谢的紊乱。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的食用鱼类、瘦肉等优质的蛋白质食物。也必须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食物, 例如坚果、植物油、豆类、菇类等。糖尿病患者对碳水化合物摄入要根据脂肪和蛋白质之间的热量差来决定, 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食用麦片、大麦、马铃薯、玉米等高纤维食物。同时要食用低糖低盐类饮食, 控制糖类的摄入, 以免增加胰岛素负担。盐类摄入过多也会促进淀粉的消化而导致血糖浓度上升, 因此患者要避免腌肉、咸鱼等盐分过高的食物。按此食谱食用2~3周血糖应当下降,多数轻症糖尿病病人,病情逐渐好转,血糖、尿糖基本恢复正常,若血糖、尿糖控制不佳时则可加用药物治疗,但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避免低血糖,应作必要的调整,可与两餐中或睡前加餐,但应包括在总热量中。在治疗过程中,常规检查病人血糖或尿糖。

2 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心理问题,对不了解糖尿病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告诉他们若不注意血糖的控制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产生。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生活习惯、性格、知识层次和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详细的心理护理措施。

同时也要注意帮助患者调整好情绪,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解释,让患者走出迷惘,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患者适应生活问题。糖尿病患者住院后角色改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同时要接受糖尿病的治疗,也就意味着要求患者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不管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的轻重,也不管是否应用药物,患者都必须严格执行长期坚持为其制定的饮食方案。

推荐内容